首页 > 刑法罪名库 >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 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
  • 什么是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

    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是指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购买伪造的货币或者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伪造的货币换取货币,数额较大的行为。

    查看详细>>
  • 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构成要件

    (一)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才能构成。所谓金融机构,是指专门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组织。目前,我国已形成以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体系。其中商业银行主要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以及各种地方性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是指,银行以外的城乡信用合作社、融资租赁机构、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邮政储蓄机构、证券机构等具有货币资金融通职能的机构。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即是在上述机构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如果不是在上述金融机构而是在其他机构中工作的人员或者虽然是在上述金融机构中工作,但其不是从事公务而是从事劳务的人员,不能构成本罪主体。

    (二)主观要件

    本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即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予以购买或者利用职务之便利换取货币。如果行为人在工作中误将假币支付给他人,不能视为利用职务便利以假币换取真币。

    (三)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货币管理制度。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换取货币的行为还同时侵犯了金融机构的正常活动,具有一定的渎职性。由于本罪主体的特殊性,因而本罪对国家货币管理制度的危害比一般人实施同样的行为的危害要大,所以《刑法》第一百七十一条第2款规定了更重的法定刑。

    (四)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上表现为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购买伪造的货币,或者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伪造的货币换取货币的行为。

    所谓伪造的货币简称假币,是指依照我国的货币即人民币和外币含港、澳、台币(包括现行流通的纸币和硬币)的形态、格式、图案、色彩、线条等特征,通过印刷、复印、石印、影印、手描等方法制作的以假充真的货币,不包括变造的货币。

    所谓购买伪造的货币,是指以一定的价格利用货币或物品买回、换取伪造的货币之行为。所谓以伪造的货币换取货币的行为,是指以伪造的假币换取真币的行为。这种行为方式,必须在利用职务之便的情况下实施,才能构成本罪的客观之方面。否则,如果没有利用职务之便,即使有以伪造的货币换取真币的行为,亦不可能构成本罪。构成犯罪的,也只能以其他罪论处。

    所谓利用职务之便,在这里是指利用职务范围内的权力和地位所形成的主管、经管、经手货币的便利条件。既包括利用职权的便利,即在自己职务范围内因职务而产生、享有的处理某种事物的便利,如人事权、物权等,又包括利用本人的职权或地位所形成的便利条件。无论出于哪一种情况,都应当与自己的诸如管理货币的发行、流通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提取,贷款的发放与收回,国内外汇兑换的往来等等从事货币流通及相关的业务职责活动相联系。如利用管理金库、出纳现金、吸收付出存款、放出与收回贷款等等,就可形成本罪的便利条件。如果没有利用本身的职务之便,只是因工作关系熟悉作案的环境、方法、条件等,而将伪造的货币换取真币的,就不是本罪的客观之行为。如某银行的一工作人员将假币向其银行某一储蓄所与之不相识的人员兑换真币,以及晚上趁无人之机,潜入金库将假币换取真币的行为,都因未利用职务之便因而不能构成本罪。当然,这不排除可以构成他罪,如使用假币罪、诈骗罪、盗窃罪等等。

    查看详细>>
  • 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认定

    一、与非罪的界限

    区分本罪与非罪的界限,主要应注意以下两点:

    (1)行为人购买伪造的货币或者以伪造的货币换取的货币数额大小。如果数额不大的,则不构成犯罪。

    (2)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出于故意。如果行为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买进了伪造的货币或者以伪造的货币换取了货币,其行为一般也不构成本罪,如果构成其他犯罪的,以其他犯罪论处。

    二、与购买假币罪的界限

    本罪与购买假币罪的客观行为的性质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不同的主要有:

    (1)行为主体的不同。

    本罪客观行为的主体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而购买假币罪的主体则为一般主体。

    (2)客观方面不同。

    本罪只要具有购买的行为,无论其购买数额的多少都可构成本罪;但后罪的客观方面,不仅要求具有购买假币的行为,而且亦要求购买假币的数量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否则即不可能构成犯罪。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出于走私的故意而购买假币的,这时又牵连触犯走私假币罪,对之应从重按走私假币罪论处。

    三、与伪造货币罪的界限

    如果行为人伪造货币后,再用自己伪造的货币换取真币,则又触犯伪造货币罪。由于后者这种以假币换取真币的行为是前者伪造行为的一种自然的后继行为,加之,本法对伪造货币的行为处罚要比本罪重,对此,应从重择取伪造货币罪处罚。对于后面的以假币换取真币的行为,则作为一个从重的情节予以考虑。如果金融工作人员既有伪造货币的行为,又有不是以自己伪造的货币而是以他人伪造的货币换取真币的行为,此时,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因此,应当分别定为伪造货币罪与本罪,然后,实行数罪并罚。

    四、与走私假币罪的界限

    行为人如果出于走私的故意或与走私犯罪分子共谋实施本罪行为的,则又牵连触犯了走私假币罪,此时,应择一重罪即走私假币罪从重处罚。根据走私行为的性质,下列行为,即使为金融工作人员所为,亦应按走私假币罪处罚:

    (1)直接向走私犯罪分子非法购买国家禁止进出口的伪造的货币的;

    (2)在内海、领海购买国家禁止进出口的伪造的货币的;

    (3)与走私伪造的货币的犯罪分子共谋,为其将伪造的货币换取真币的;等等。

    查看详细>>
  • 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量刑标准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购买伪造的货币或者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伪造的货币换取货币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

    查看详细>>
  • 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立案标准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购买伪造的货币或者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伪造的货币换取货币,总面额在二千元以上或者币量在二百张(枚)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查看详细>>
  • 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法条及司法解释

    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三、《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二十一条 [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案(刑法第一百七十一条第二款)]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购买伪造的货币或者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伪造的货币换取货币,总面额在二千元以上或者币量在二百张(枚)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查看详细>>

我要提问 提交

2025-01-29 14:40:18

加假如本金为200利息为20%,存一年会有多少钱?

蒋小英律师

蒋小英律师 最近回复:

你好,20%的利息,对方肯定不会给,诉讼的话人民法院也不会支持,只支持最多为四倍lpr的利息。

2025-01-28 13:57:27

你好,同居期间开店男方欠货款跑路了,女方要负责任吗

陈秦律师

陈秦律师 最近回复:

是共同开店还是男方自己的负债

2025-01-27 14:31:19

债务纠纷。有欠款人借据,欠3W元人民币,时间8年余。承诺N次还款。实则是应付。迟迟不还怎么办?

石志忠律师

石志忠律师 最近回复:

可以搜集借据,支付记录及对方身份信息,到法院起诉。

2025-01-27 14:09:41

公司股东做账与银行流水不一样 一年后发现他挪用公款做的假账 一年多不给对账

胡晓律师

胡晓律师 最近回复:

你好,股东有权查账,可以先向公司提出申请,注意留存和采集好证据,以便后续维权。

2025-01-27 05:13:34

裁员补偿放淡季假怎么算

黄冈法务

黄冈法务 最近回复:

法律分析:(1)裁员补偿计算基础:依据《劳动合同法》,按员工在单位工作年限计算。每满一年付一个月工资,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按一年算,不满六个月付半个月工资。“月工资”指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 (2)淡季假且正常付薪情况:若放淡季假期间用人单位正常支付工资,此工资要计入平均工资计算范畴,以准确算出裁员补偿数额。(3)淡季假且未付薪情况:若放假期间未支付工资,计算平均工资时应剔除该放假期间,按实际正常工作月份工资计算平均工资,进而确定裁员补偿具体数额。提醒:员工和用人单位在计算裁员补偿时,要准确判断淡季假工资支付情况,避免计算错误。若对具体补偿数额存疑,建议咨询进一步分析。

2025-01-26 00:41:29

单位强行把我换岗怎么处理

律图辽宁

律图辽宁 最近回复:

法律分析:(1)单位强行换岗确属变更劳动合同行为。依据《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变更合同须与劳动者协商一致且采用书面形式,单位强行换岗明显违反该规定,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劳动者首先应尝试与单位协商,清晰表明对换岗的反对态度,要求恢复原岗位,这是较为温和且可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式。(3)协商无果时,申请劳动争议调解机构调解是可行途径,借助中立第三方力量调解纠纷。(4)若调解不行,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要求按原待遇恢复原岗位。对仲裁结果不满,还可向法院起诉。且过程中要注意收集相关证据。提醒:面对单位强行换岗,要及时采取合适措施维护自身权益,注意证据收集的全面性和合法性。

关于我们 |业务介绍 |加入律图 |帮助中心 |网站地图 |意见反馈 | 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2004-2022 成都律图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18055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60341)

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