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5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醉驾 > 醉酒驾车肇事逃逸怎么判

醉酒驾车肇事逃逸怎么判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2.03.28 · 10976人看过
导读: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醉驾肇事逃逸会被判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同时也存在相应的减轻处罚的情形,这种情形就是自首。自首就是在肇事逃逸之后又及时向有关机关报告自己的侵权行为。醉酒驾车肇事逃逸因为醉酒驾车的情形不同而不同。

醉酒驾车时生活中常常出现的情况,有时有的人可能在没有他人陪同时在醉酒后驾车,而有的人可能虽然有他人陪同下,不听陪同的劝告而醉驾驾车。我们都知道醉酒驾车极容易造成交通事故。有的人在醉酒驾车肇事事后,无论是出于害怕受到法律的惩罚或者是出于其他心理逃逸。一般来说,醉酒驾车肇事逃逸是在醉酒驾车肇事之后。所以醉酒驾车肇事逃逸所判的刑会比醉酒驾车肇事更重。

具体而言,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醉驾肇事逃逸会被判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同时也存在相应的减轻处罚的情形,这种情形就是自首。自首就是在肇事逃逸之后又及时向有关机关报告自己的侵权行为。醉酒驾车肇事逃逸因为醉酒驾车的情形不同而不同。

我国刑法修正案(八)规定:在道路上本来该正常行驶的机动车,因为行为人的主观恶意而相互追逐或者是相互惊蛰无视交通规则的,情节恶劣,造成严重损失的,比如说造成他人轻微人身伤害或者是轻微财产损失的,会被判处或者是处罚金

再者,要明确普通交通肇事逃逸处罚和醉驾逃逸的不同之处:

1、首先从定义上来看,交通肇事逃逸,一般来说,人民法院在判刑中判的最高刑是有期徒刑15年。即使是致人死亡,也是15年;而一旦这种情况是酒驾肇事致人死亡,人民法院非常有可能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但是该罪的最高就会比前罪的最高刑高,该罪最高刑罚是无期徒刑或者是死刑。这里补充一点关于以危险方法危害社公共安全的知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其行为人在主观上是持放任的态度,其驾驶行为相当于在公共场合拿着一把刀随时可能威胁到周围的人,这些人是不特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交通肇事逃逸在主观的不同使他们在定罪时有所不同,那么相应的对行为人处理的刑期也不同。

2、醉驾肇事逃逸处罚。我国法律对醉酒驾驶做出了详细规定,如果醉酒驾车,并造成一死一伤,也有可能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如果定该罪的话,其最高刑就会是无期徒刑甚至死刑。

那么,实践中对于两罪到底是定前罪还是后罪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同时,根据《关于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的意见》规定,行为人明知酒后驾车违法、醉酒驾车会危害公共安全,却无视法律醉酒驾车,特别是在肇事后继续驾车冲撞,造成重大伤亡,说明行为人主观上对持续发生的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应依法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

以上便是醉驾肇事逃逸怎么判的问题,一般而言要先分清处肇事者所处的环境,肇事者的心理状态。进而进行区分是定交通肇事罪,还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延伸阅读:
有法律问题?北京律师为您在线解答
展开全文
看完仍有疑问?想要更详细的答案?
更快速 更准确 更全面
更多

醉驾热门文章

  • 与被查处的机动车驾驶人一起饮酒,没有履行劝阻义务的人员,公安机关一律依法进行询问,并通过技术手段甄别其是否也存在酒驾行为,如果存在,依法追究其责任。如果没有酒驾行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应尽到劝阻饮酒后驾车而没有履行的,将当事人通报其所在单位。
    67050次阅读2022.03.28
  • 酒驾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16535次阅读2022.03.28
  • 机动车驾驶人员血液、呼气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可以判定为酒后驾驶;血液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为醉酒驾驶,处拘役,并处罚金。
    1575649次阅读2022.03.28
  •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此处所谓“发生重大事故”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766730次阅读2022.03.28
  • 对于二次醉驾的判刑标准也是处拘役并处罚金,二次醉驾在没有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情况下,驾驶员一样要等5年以后才能考取机动车驾驶证,但是拘役的时间最短是一个月,最长是6个月,二次醉驾的话很有可能会被判处6个月的拘役。
    23484次阅读2022.03.28

想获取更多交通事故资讯

微信扫一扫

想获取更多交通事故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