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刑事处罚辩护 >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缓刑的判决合理吗?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缓刑的判决合理吗?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9.03 · 7338人看过
导读: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缓刑的判决是十年以上的量刑,基本没有获得缓刑的机会。就故意伤害(致死)的案件而言,如在基层法院提起公诉,则一般对犯罪嫌疑人比较有利,既不会判处无期以上徒刑,如果积极赔偿,则一般在12年左右;如在中院提起公诉,即使积极赔偿,最终也会使用上刑限。

{ArticleTitle}

一、故意伤害人死缓刑的判决合理吗?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缓刑的判决是十年以上的量刑,基本没有获得缓刑的机会。就故意伤害(致死)的案件而言,如在基层法院提起公诉,则一般对犯罪嫌疑人比较有利,既不会判处无期以上徒刑,如果积极赔偿,则一般在12年左右;如在中院提起公诉,即使积极赔偿,最终也会使用上刑限。

法条依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区别

故意杀人(既遂)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都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区别在于行为人主观故意,如果行为人的故意内容是杀人,那么就成立故意杀人罪,如果行为人的故意内容是伤害,虽然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但是也仅成立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故意杀人中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生命被剥夺的结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身体健康遭到损害的结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对于死亡结果,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是过失,是指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意识到或者轻信自己能够避免而导致了这种结果的发生。

三、可以获得缓刑的条件

(一)所犯罪行属非恶性犯罪,可以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过失犯罪的;

②犯罪后有自首立功表现的;

从犯、协从犯,犯罪情节轻微的;

未成年人或者精神障碍的;

⑤赔偿被害者的损失或者被害人请求免予处分的;⑥属初犯、偶犯,因判刑失业,家属无人抚养,陷于失学,受馁状态的;

(三)未受过刑罚处罚,未因同种行为受过劳动教养或者三次以上治安处罚的。

缓刑的适用条件进行完善的理由。

一是属恶性犯罪的,即使依法可以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也不能适用缓量刑。这是由犯罪性质所决定,恶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大,历来是重点打击的对象,行为人参与了恶性犯罪,说明其主观恶性较大,存在较大的危险隐患,适用缓量刑放在社会上考察,不利于打击犯罪。

二是将适用条件具体化加以明确规定,易于把握。能够准确界定适用范围,防止滥用缓刑,并且能够把罪犯是否“再危害社会”这种不确定状态在考验期间得以实际考察证实,既可以对那些确已改过的罪犯,给予重新做人的机会,体现宽大政策,也可以使那些弄虚作假、无心悔过的罪犯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维护法律的尊严。

三是将现行只有累犯不能适用缓刑的限制,扩大为“未受过刑罚处罚,未因同种行为受过劳动教养或者三次以上治安处罚”,能更有效地发挥刑法的威慑力。行为人因违法行为受过刑罚处罚、劳动教养或者治安处罚后,理应吸取教训,引以为戒,真心改过。

缓刑是法律规定的刑罚执行的一种方式,法律并没有规定何种罪名应该判缓刑,哪种罪名不能判缓刑。是否判缓刑主要取决于被告人的社会危害程度、主观恶性等因素。

由正文内容我们可知,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是不可能获得缓刑的判处决定的。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是一种性质极其恶劣的犯罪种类,对于社会的秩序以及他人的人身安全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量刑一般是从10年起判,情节严重的最高会被处以死刑,因此是不会获得缓刑机会的,这也是法律对于性质恶劣的犯罪种类的一种打击。

网站地图
延伸阅读:

更多#刑事处罚辩护相关

加载更多
更多

刑事处罚辩护最新文章

遇到刑事处罚辩护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