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刑事犯罪辩护 > 法律上寻衅滋事的定义是什么

法律上寻衅滋事的定义是什么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8.19 · 13132人看过
导读:寻衅滋事罪,是指肆意挑衅,随意殴打、骚扰他人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寻衅滋事罪,必须是行为情节恶劣、情节严重或者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才构成犯罪。对于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寻衅滋事行为。
法律上寻衅滋事的定义是什么

寻衅滋事的定义是什么

寻衅滋事罪,是指肆意挑衅,随意殴打、骚扰他人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

二、如何才能正确认定寻衅滋事罪?

(一)本罪与非罪的界限。

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寻衅滋事罪,必须是行为情节恶劣、情节严重或者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才构成犯罪。对于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寻衅滋事行为,只能以一般违法行为论处。我们认为,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属于情节严重应该综合以下几个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1、行为的方式和手段。

行为的方式和手段对危害结果的大小具有决定性作用,对社会心理的伤害程度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在认定情节是否严重时,应该考察行为人是否使用了暴力、威胁等手段,是否采用了公开或者组织的方式等。

2、行为的直接危害结果和间接不良后果。

直接危害结果是行为直接对社会造成损害。间接不良后果是指行为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或间接引起的损害。行为人是否造成被害人自杀,是否引起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是否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等,是认定情节严重与否的重要因素。

3、行为的时间和地点。

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实施,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是不同的。白天在公共场所的滋事活动当然要比晚上在荒郊野外的危害性大。

4、行为人的一贯表现。

行为人的一贯表现表明了行为人主观恶性的大小,决定着行为人接受改造的难易程度。是否多次寻衅滋事、屡教不改,也是认定情节严重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本罪与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的界限。

1、犯罪动机不同。

寻衅滋事罪是为了满足耍威风、取乐等不正常的精神刺激或其他不健康的心理需要;后二者的犯罪动机是为了实现个人的某种不合理要求,用聚众闹事的形式,扰乱机关、团体、单位的正常秩序,或者扰乱公共场所秩序或交通秩序,对有关单位、机关、团体乃至政府施加压力。

寻衅滋事对于当事人的利益维护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只要自己可以按照有关的规定进行行为的反思以及对于受害人进行一定程度的赔偿,那么对于自己的利益维护就会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于有关的办案人员来说此类犯罪较为恶劣,处罚较重。

网站地图
延伸阅读:

刑事辩护专业问答普法

全部

更多#刑事犯罪辩护相关

  • 467次阅读
  • “上门寻衅滋事”指上门进行暴力殴打等挑衅滋扰行为。若未构成犯罪,将面临10-15日拘留和1000元以下罚款;若构成犯罪,则依法追究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等刑事责任。
    2024-09-05 1179次阅读
  • 2024.06.18 1851次阅读
  • 372次阅读
  • 上门滋事是指未经允许擅自进入他人住所,并进行挑衅、辱骂、威胁、殴打等扰乱他人正常生活秩序的行为。轻微情节可处10-15日行政拘留和1000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可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等刑罚。
    2024-11-05 939次阅读
  • 2024.10.17 2015次阅读
  • 379次阅读
  • 所谓寻衅滋事,乃指行为人为求满足无理需求,肆无忌惮挑起纷争,任意对他人进行暴力攻击、骚扰,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产等,从而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其典型特征包括在公共场合煽动群众起哄闹事,以致公共场所秩序遭受严重混乱等等。例如在大街小巷中无端对他人施行暴力,强行索要别人财产等恶劣行径皆可视为此类犯罪行为。此等罪行在主观上具有明显的故意倾向,且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2024-11-05 1197次阅读
  • 2024.02.26 2319次阅读
  • 495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刑事犯罪辩护最新文章

遇到刑事犯罪辩护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