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金融保险 > 保险理赔 > 在我国划痕险免赔额度是什么

在我国划痕险免赔额度是什么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7.21 · 7875人看过
导读:车身划痕损失险(可选额度:2000-2万)是指在保险期间内,保险车辆发生无明显碰撞痕迹的车身表面油漆单独划伤。 例如您的车停放期间,被人用钥匙、小刀等尖锐物划伤了,保险公司按条款负责赔偿您维修的费用。根据有经验的车险专家介绍,新车被划伤的几率是旧车的10倍。
在我国划痕险免赔额度是什么

一、在我国划痕险免赔额度是什么?

车身划痕损失险(可选额度:2000---2万)是指在保险期间内,保险车辆发生无明显碰撞痕迹的车身表面油漆单独划伤。 例如您的车停放期间,被人用钥匙、小刀等尖锐物划伤了,保险公司按条款负责赔偿您维修的费用。根据有经验的车险专家介绍,新车被划伤的几率是旧车的10倍。 如果你是新手,而且是刚买的新车,建议购买。

汽车划痕险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车身划痕损失险,是车辆损失险的附加险,需要在投保了车辆损失险的情况下方可投保,不能单独投保。汽车划痕险是指在保险期间内,保险车辆发生无明显碰撞痕迹的车身表面油漆单独划伤,保险公司按实际损失负责赔偿。

如果投保车辆被刮花,车主一定要及时向保险公司现场报案,进行正常的汽车划痕保险理赔程序。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车主在报案时,应尽量在48小时之内报案,因为如果超时的话,车主还需亲自携带身份证原件到保险公司补报案,增加车主的负担。另外在汽车划痕险理赔时,如果车辆在道路上被划伤,需要出具由交警开事故证明;如果车辆在非道路上被划伤,由派出所出具事故证明即可。

另外,汽车划痕险每次赔偿均有15%的绝对免赔率,即最高只赔损失的85%;汽车划痕险在保险期内有赔偿限额,若车主在保险期内多次索赔,赔偿金额累计达到赔偿限额时,汽车划痕险便终止失效了。

二、车身划痕险如何理赔?

据了解,划痕险是一种附加险,车主只有在投保了车损险的基础上,才能投保划痕险。划痕险的保险责任是“他人恶意行为造成保险车辆车身人为划痕”,如果是被保险人及其家庭成员、驾驶人及其家庭成员的故意行为造成的损失就属于免责范围了。划痕险针对的是车身漆面的划痕,若碰撞痕迹明显,划了个口子,还有个大凹坑,这个就不属于划痕,属于车损险的理赔范围。

如果车子出现无刮擦、碰撞痕迹时的单独划痕,就可以由划痕险来赔,但是要是在行驶过程中出现的碰撞、刮擦而导致的汽车漆面的划痕,就不在划痕险理赔范围了。

由于划痕险的赔付率普遍在200%到300%间,基本上处于亏损运营,大多数保险公司都只针对新购买的车或者两三年内新车承保。划痕赔付限额一般是2000元、5000元。要注意的是,划痕险是累计赔付的,也就是说如果投保的划痕险保额是2000元的,出险不限次数,但赔偿累计金额不能超过2000元,超过两千元保险合同就自动终止。此外,目前不少保险公司都对划痕险设置了免赔额,免赔率在15%到20%不等。

由此可见,划痕险免赔额度是损失的85%,目前我国的划横线的最高免费额度是两万元。可一般家庭购买的车辆购买几百元,甚至是几千元左右的划痕险赔付额度就足够了。而且划痕险的赔付是累计的,如果车主在购买划痕险的头一年就因为各种大大小小的划痕要求保险公司出险了,那么累计达到一定的额度,保险公司就不会再赔偿了。

网站地图
延伸阅读:

更多#保险理赔相关

  • 465次阅读
  • 如果不需要现场报案,只需在报案期内向相关人员说明车辆多处严重刮擦情况。但能否获得保险公司全面赔偿,需了解具体的保险公司情况,包括公司名称、相关保险条款和免赔额等。这些信息对于确定赔偿范围至关重要。因此,在提交报案前,建议先查阅自己的保险合同,并咨询保险公司或专业代理人,以确保了解个人权益和保障范围。
    2024-09-09 1479次阅读
  • 2024.07.22 27449次阅读
  • 488次阅读
  • 汽车全险涵盖了划痕险(又被称为全险)。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他们往往将其解读为:购买全险后,便能获得保险公司对任何可能产生的损失进行全面赔偿。然而,实际上,大多数人所公认的汽车全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强制交通保险、汽车损坏险、第三方责任人保险、不计算免赔额、以及车内人员保险等等。如果经济能力允许的话,我们还可以额外选择投保盗窃险、玻璃险、车身划痕险以及自燃险等等。
    2024-10-19 1393次阅读
  • 2024.08.08 4150次阅读
  • 437次阅读
  • 法律援助是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法律制度,他通过向困难群众提供法律帮助,使他们能同其他公民一样享有平等的法律保护。自1994年我国施行法律援助制度以来,我国在立法和实践等方面对法律援助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有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宣传力度不够、经费严重短缺、援助人员不足、服务形式单一和体制欠规范等。
    2024-09-25 843次阅读
  • 2024.09.26 10993次阅读
  • 368次阅读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