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老百姓在生活中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但是从人们口中说出的流言蜚语,足以崩坏一个人的精神甚至可能会危及受害人的生命,所以我国刑法针对这种人言可畏的现象规定了对恶意诽谤的处罚。那么,依据刑法恶意诽谤怎么处罚呢?
依据刑法恶意诽谤怎么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侮辱罪、诽谤罪)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法条释义:
一、概念和构成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
所谓人格尊严,是指公民基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地位、声望、工作环境、家庭关系等各种客观条件而对自己或他人的人格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识和尊重。
所谓名誉,是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名望声誉,是一个公民的品德、才干、信誉等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所谓名誉权,是指以名誉的维护和安全为内容的人格权。
本罪的犯罪对象是自然人,而非单位。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
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无中生有。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
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
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公开的扩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方法散布。
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如果行为人散布的事实没有特定的对象,不可能贬损某人的人格、名誉,就不能以诽谤罪论处。
4、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
所谓“足以贬损”,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可能贬损他人的人格、名誉,或者事实上已经给被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如果散布虚假的事实,但并不可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或无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则不构成诽谤罪。
5、情节严重
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虽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但没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则不能以本罪论处。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导致被害人自杀的等等情况。
(三)、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四)、主观要件
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如果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是真实事实加以扩散,或者把某种虚假事实进行扩散但无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则不构成诽谤罪。
二、特殊的刑诉程序
犯诽谤罪,告诉的才处理,即需要受害者自行提起自诉;
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也可以由检查机关公诉。
三、与其它罪的界限
(一)、诽谤罪与诬告陷害罪的界限
这两种犯罪在客观方面,都是针对特定对象,采用捏造事实的手段实施的,但主要区别在于:
1、所捏造的事实内容不同
诬告陷害捏造的是犯罪的事实;而诽谤罪捏造的是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事实。
2、行为方式不同
诬告陷害是向政府机关和有关部门告发;诽谤则是当众或者向第三者散布。
3、主观意图不同
诬告陷害是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处分,诽谤则是意图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
(二)、与侮辱罪的界限
两种罪侵犯的客体都是他人的人格和名誉。不同之处在于:
1、 侮辱不是用捏造的方式进行,而诽谤则必须是捏造事实。
2、 侮辱含暴力侮辱行为,而诽谤则不使用暴力手段;
3、侮辱往往是当着被害人的面进行的,诽谤则是当众或者向第三者散布的。
四、刑事责任
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从上述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刑法对恶意诽谤行为的态度是消极的,因为我国法律不仅保护的是人们的肉体,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在法律保护范围之内,所以只要无故捏造不真实的信息对别人造成损害,就肯定逃避不了刑法的惩罚。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