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火罪是我国刑事法律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罪名,它的最高刑可以达到死刑,并且年满14周岁就能够构成本罪,所以对于放火罪的认定一直以来受到不少关注,对于本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的必须搞清楚,否则很可能波及到涉案人员的合法权益。定罪准确是量刑准确的前提,为了最终实现量刑公正,需要首先正确把握放火罪本身。那么,什么是放火罪?下文中律图小编为你进行详细解答。
一、什么是放火罪
(一)放火罪的概念
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二)放火罪的构成特征
从犯罪构成的角度来看,放火罪包含如下构成要件:
1、犯罪客体
放火罪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一种,其犯罪客体是公共安全,既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权益。
2、犯罪客观方面
实施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犯罪主体
一般主体,并且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本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4、犯罪主观方面
主观方面是故意,其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二、放火罪的预备、未遂与中止如何认定
(一)放火罪的预备与未遂
认定行为是属于未遂还是预备的标准在于行为人是否已经“着手”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行为。“着手”是指:
1、行为必须是接触或者接近了犯罪对象,对犯罪客体构成了直接的侵害或者威胁;
2、行为本身具有导致犯罪结果产生的性质,即如果不是主观方面的原因,而任其发展下去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
3、行为与预备行为相比,能直接的揭示行为人的犯罪意图。
对放火罪而言,拿火柴的动作则是预备行为;开始点火,则属于已经“着手”。
(二)放火罪的既遂与未遂、中止
对放火罪而言,其既遂与未遂的界限在于是否点火,从被点物开始独立燃烧时即构成犯罪的既遂。在用火柴点火时被风吹灭被抓住则是未遂。所以危险犯有既遂与未遂之分,其标准在于危险状态是否达到一定程度,即刑法规定的危险状态。
一般而言,犯罪既遂以后就不存在犯罪的中止问题。但是,对危险犯的认定时,从危险犯到实害犯的状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行为人本人停止了自己的积极主动的实行行为,但犯罪并没有静止下来,犯罪仍在行为人的控制和掌握之中,犯罪形态是不确定的。因此,被点燃物独立开始燃烧不是表明犯罪已经构成既遂,而犯罪行为仍然在发展过程中。犯罪形态作为一个停顿的点,此时既然没有停顿下来就不能认为是犯罪的既遂。此时,可以认定为犯罪的中止。
根据中止犯的概念,在犯罪构成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有效的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的,是犯罪中止。而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如果被点燃物已经烧掉很多甚至一大半,则是犯罪既遂,而且是实害犯的既遂。
三、放火罪判几年
根据刑法规定,放火危害公共安全,但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以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放火行为没完成,按照刑法规定,可以有相应的从轻、减轻和免除处罚的待遇。
放火罪的预备、未遂与中止如何认定?看到这里,相信您已经成竹在胸。如果您还有疑问或者进一步的需求,比如对于作为放火罪主观方面的故意如何理解,放火罪的间接故意怎样成立,或者对于在确定放火罪的预备、未遂与中止之后刑事责任会发生哪些变化,到底是从轻、减轻还是免除处罚,这种时候建议您不妨咨询一下刑事辩护律师,让他们为你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