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诉讼仲裁 > 诉讼仲裁法规 > 民法典第十四条规定的民事权利有什么特点?

民法典第十四条规定的民事权利有什么特点?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6.02 · 22983人看过
导读:《民法典》第十四条: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根据该法规的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平等。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无论民族、种族,性别、年龄、职业,政治态度、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职务高低、财产状况和居住年限等方面有何差异,但他们在民事权利能力方面都是平等和无区别的。
{ArticleTitle}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活动,若要向其发生法律效力,必须保障行为人具有从事该行为的民事权利能力。作为规范民事行为的法律,对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做了概括性的规定。你是否知道民法典(起施行)第十四条规定的民事权利有什么特点?

一、民法典第十四条的规定

第十四条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根据该法规的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平等。

二、民事权利有哪些特点?

(一)主体的平等性我国公民民事权利能力的平等性,主要表现为:

1、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无论民族、种族,性别、年龄、职业,政治态度、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职务高低、财产状况和居住年限等方面有何差异,但他们在民事权利能力方面都是平等和无区别的。

2、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资格平等地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不受有无行为能力的限制。

3、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其合法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时,都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通过法律手段制裁违法行为人,给公民合法民事权益的实现提供法律保障。

(二)内容的统一性

公民民事权利能力的内容,是指法律赋予公民可以享有原各种民事权利和应当承担的各种民事义务的范围。公民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是统一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三)实现的现实可能性

我国公民享有的民事权利能力具有实现的现实可能性,它体现为:

(1)我国公民享有的民事权利能力具有实现的物质基矗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公共设施及公民实际掌握的物质财富,可以保障他们行使各种民事权利。

(2)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为公民实现其民事权利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

民事权利能力具有平等性。民事权利能力是由法律规定的公民能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一种资格上的可能性,这种权利与人身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人不得转让或者是放弃,由此可以看来,企业等法人主体是不具有民事权利的。

网站地图
延伸阅读:

更多#诉讼仲裁法规相关

加载更多
更多

诉讼仲裁法规最新文章

遇到诉讼仲裁法规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