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税务类纠纷 > 合理避税 > 二手房个税怎么避税?

二手房个税怎么避税?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2.26 · 26932人看过
导读:二手房满五年再出售购买这样的二手房有诸多好处:免征个人所得税及增值税。据调查,目前市场上出售的不满五年的二手房中有30%离距5年期满仅剩不到1年的时间,因此在不急于出售二手房的前提下,房主可以考虑先行出租,待期满后再进行出售二手房,可以享受免征个税及增值税待遇。

二手房个税怎么避税?

买房是我们寻常百姓家的头等大事,所谓“有房才有家” ,很多人奋斗一辈子或许也只能买得起一套二手房。面对巨额的购房款,还需要支付一笔不小的税费,我们只能能省多少是多少,此时二手房个税的避税显得格外重要。那么二手房个税怎么避税呢?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一些合法的避税方法。

一、二手房满五年再出售

购买这样的二手房有诸多好处:免征个人所得税增值税。据调查,目前市场上出售的不满五年的二手房中有30%离距5年期满仅剩不到1年的时间,因此在不急于出售二手房的前提下,房主可以考虑先行出租,待期满后再进行出售二手房,可以享受免征个税及增值税待遇。

二、利用买房退税期出售二手房

按照规定,个人出售自有住房前后一年内购买了新住房的,如果新购房的金额大于或等于二手房的销售额,那么,二手房销售时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可以享受免征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果新购房的金额小于二手房销售额,则可以按照购房金额占二手房销售额的比例,享受减征同比例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

需要注意的是,“买房退税”的规定是这样的,个人出售自有住房前后一年内购买了新住房的,如果新购房的金额大于或等于二手房的销售额,那么,二手房销售时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可以享受免征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果新购房的金额小于二手房销售额,则可以按照购房金额占二手房销售额的比例,享受减征同比例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

我们还要知道,这个税费是“退”的,而不是“免”的,所以买家一开始还是要按照规定缴纳税费。其次,政策要求卖家要在一年以内购置新房,才能享受退税,而如果卖家没有及时购买新房,这个退税买家可能就享受不到了。尽管实际承担税费的是买家,不过税费是退给卖家的,卖家可能收到钱后翻脸不认人了,因此,退税这个事,买家一定要在一开始就与卖家书面约定好。

  《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 

(一)工资、薪金所得; 

(二)劳务报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五)经营所得; 

(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七)财产租赁所得; 

(八)财产转让所得; 

(九)偶然所得。 

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以下称综合所得),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非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项计算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取得前款第五项至第九项所得,依照本法规定分别计算个人所得税。

二手房个税怎么避税”是个大家都在讨论和关心的问题,以上是合理合法减少税款缴纳的两种方式,供二手房买卖双方参考借鉴。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的合法避税方法,建议咨询律图的专家律师,这样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网站地图
延伸阅读:

更多#合理避税相关

  • 370次阅读
  • 1.科学购房:利用企业名誉,通过资产整合或股权流转购房,避免个人所得税问题。 2.合理把控房产评估:降低评估价值,减少契税问题。 3.利用赠与和信托规避税费:将房产转给直系亲属或信托机构,减轻税负。 4.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购买首套或二手房时,充分利用优惠,降低税费支出。
    2024-05-05 1394次阅读
  • 2023.03.02 27903次阅读
  • 497次阅读
  • 二手房避税方法:做低合同价,能避就避,是二手房市场买卖双方最常用的避税方式;先租后买,延期交易,“两税”都将5年作为界限,5年以上转让可以免征增值税;假赠与真买卖,暗箱操作,通过“假赠与”偷逃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离婚造假,瞒天过海。
    2024-02-23 1256次阅读
  • 2023.03.04 9123次阅读
  • 317次阅读
  • 二手房个税有:契税(买方支付)、营业税(买方支付)、个税(买方支付)、印花税(买卖双方各0.05%)等,二手房个人所得税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二手房个税按照交易总额的1%或两次交易差的20%计算。个税可以扣除的费用包括住房装修费用、住房贷款利息、手续费、公证费等,自用满5年且属于家庭唯一住房的二手房买卖免缴个人所得税。
    2024-03-13 1177次阅读
  • 2023.03.12 7569次阅读
  • 319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合理避税最新文章

遇到合理避税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

税务类纠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