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事实劳动关系,那听说过什么是事实收养关系吗?其实与事实劳动关系的定义是很像的,事实收养关系就是指没有办理合法的收养手续,但是却存在事实上的收养情况。当然这只是小编对它的理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法律上对什么是事实收养关系如何规定的。
一、关于事实收养关系。
我国现行收养法是1991年12月29日通过,1992年施行的,其第十五条明确规定:“收养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成立”;该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五条和本法规定的收养行为无法律效力”。因此,我们认为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是收养关系成立的必备条件。如果未办理登记手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十五条形式要件的规定,依照该法,收养关系似乎不成立,自始没有效力。但是,如果收养关系发生在1989年,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尚未实施,对其不具备追溯力。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学习、宣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的通知》二:“收养法施行前受理、施行时尚未审结的收养案件,或者收养法施行前发生的收养关系,收养法施行后当事人诉请确认收养关系的,审理时应适用当时的有关规定;当时没有规定的,可比照收养法处理”。当时可适用的规定为《最高人民法院(84)法办字第112
号<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该《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8条规定:亲友、群众公认,或有关组织证明确以养父母与养子女关系长期共同生活的,虽未办理合法手续,也应按收养关系对待。如果收养人与被收养人自1989年开始共同生活,其养父子关系已得到亲友、群众的认可,依《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8条规定,确认收养人与被收养人形成事实收养关系。
二、从公序良俗原则来分析。
公序良俗原则来源于民事法律调整的局限性,起着弥补法律不足的作用,它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民事主体在参与民事法律关系时,在不违背法律强制性规则的条件下,可以以公共秩序的一般要求和善良的风俗习惯进行民事行为;另一方面是指民事纠纷的裁判者在法律规定不足或不违背强制性法律规范的前提下,可以运用公共秩序的一般要求与善良风俗习惯处理案件纠纷。本案在法律调整存在局限性的情况下,认定事实收养关系成立是符合公序良俗原则的。从形式上看,两人的户口合并到以户为单位的一个户口簿上,这是组成一个家庭的法律基础,从实质上分析,如果收养人与被收养人共有生产资料,共同支配生活资料,被收养人对国家、集体及母亲应尽的义务,被收养人予以了承担,这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本质属性。被收养人亲的嘱托是要求被收养人能劳动时挣一点钱给收养人,收养人不能劳动时,由被收养人为其养老送终。实际上是收养人与被收养人按这一要求履行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虽未签订收养的书面协议,也未办理登记手续,但他们的行为符合公共秩序的一般要求,符合我国收养法的立法精神,是我国农村的一种道德风范,是值得提倡的公序良俗。
实践中还是存在不少的事实收养关系,这样没有经过合法登记的收养关系存在很大的法律风险,对收养人与被收养人来讲都是很不利的,所以小编建议大家最好还是及时的补办收养登记手续,这样对自己的权益也是一种保障。要是您已经遇到了事实收养关系的纠纷的话,请及时联系律图的律师,让我们从法律的视角为你解决相关问题。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