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刑事犯罪辩护 > 犯罪行为的定义

犯罪行为的定义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6.04 · 13737人看过
导读:犯罪的概念是指具有刑事责任的人实施了侵犯刑法分则中所保护的法益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惩罚性的行为。

{ArticleTitle}

什么是犯罪行为?

犯罪是侵犯法益的行为。作为违法构成要件要素的行为也被我国刑法理论成为危害行为。

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也可以说不要离开行为谈犯罪,离开行为就不要谈犯罪。离开了行为谈犯罪,是在谈一种感觉。不能够具体精确区分各种犯罪和未完成形态。

行为是基于意思的身体动静。刑法上的行为,是指基于人的意识实施的客观上侵害法益的身体活动。具有有体性、有意性和有害性三个特征。

有体性,是人的身体活动,包括积极活动与消极活动。所以,思想被排除在行为之外,随之被排除在犯罪之外。行为是客观的,外在的表现,能够改变客观世界,侵害法益。

有意性,是人的意识,基于人的意识而做出的。这是行为的主观要素。所以,无意识的举动被排除在行为之外,随之被排除在犯罪之外。譬如身体的痉挛、抽搐、梦中的动作等,并非行为。

有害性,是行为必须客观上侵害了法益,这是行为的实质要素,违法构成要件所规定的行为,都是侵害法益的行为。所以,没有法益侵害性的行为被排除在行为之外,随之也被排除在犯罪之外(完)。

网站地图

更多#刑事犯罪辩护相关

  • 353次阅读
  • 入户盗窃系指,实施者出于非法占有的意图,未经许可擅自闯入他人独处且与外界环境相隔离的居所或场所,从而进行盗窃的犯罪行为。通常情况下,只要存在入户盗窃这一行为,无论盗窃财物价值的大小,皆可认定为盗窃罪行。这类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其损害了公民享有的住宅安宁以及财产等合法权益。
    2024-10-09 805次阅读
  • 2024.09.25 34209次阅读
  • 392次阅读
  • 诈骗犯罪以非法占为目的,通过欺诈手段骗取公私财物。根据法规,诈骗金额在三千至一万元的,处三年以下徒刑并可罚款;三万至十万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徒刑,高额罚金;五十万元以上的,可能面临十年以上乃至无期徒刑,财产没收。诈骗金额标准按层次递增。
    2024-09-06 1359次阅读
  • 2024.07.09 14355次阅读
  • 313次阅读
  • 不作为犯罪是指个人未履行法律明确规定的义务,且情节严重,可能引发不良后果或重大损失的行为。例如,遗弃罪,指拒绝抚养年老、疾病等无法自主生活的亲属,违反了抚养义务。
    2024-09-03 1168次阅读
  • 2024.08.25 3546次阅读
  • 481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刑事犯罪辩护最新文章

遇到刑事犯罪辩护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