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陆续在还钱是不是就不构成诈骗
判断诈骗不能只看有无陆续还钱。诈骗判定重点是行为人实施行为时有无非法占有目的。
若一开始就想非法占有,靠骗手段拿到财物,就算后来陆续还钱,也可能是诈骗。像编造项目骗钱,怕被追究才还钱,诈骗本质不变。
但真是资金困难借款,用途真实且积极还钱,通常不算诈骗,而是民事借贷纠纷。判断要综合考虑主观故意、行为手段等因素。
二、陆续还钱情况下,诈骗犯罪认定标准是什么
在陆续还钱情形下,认定诈骗犯罪需综合考量。
首先,看主观方面。若行为人在借款时就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如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来获取财物,即便后续陆续还钱,仍可能构成诈骗。比如编造虚假项目骗钱,虽有还款行为,但本质是为拖延或掩盖诈骗事实。
其次,看行为表现。若行为人获取财物后肆意挥霍、用于违法活动等,导致无法按约定归还,即便有少量还款,也可能认定为诈骗。若因经营不善、突发困难等合理原因暂时无法还款而陆续偿还,一般不认定为诈骗。
再者,考量还款行为的真实性和持续性。若只是为应付被害人而少量还款,且无实际还款能力和还款诚意,不影响诈骗认定;若积极履行还款承诺,有实际还款能力且持续还款,通常不构成诈骗。
三、陆续还钱情况下是否还会被认定构成诈骗罪
陆续还钱一般不会认定构成诈骗罪,但不排除仍被认定的可能。
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若行为人在借款时无非法占有目的,只是因客观原因不能及时还款而陆续偿还,通常不构成诈骗。比如,做生意资金周转困难借款,后逐步还钱。
然而,即便陆续还钱,若在借款时就有非法占有故意,如虚构借款用途、隐瞒自身还款能力等,即便后续还钱,仍可能构成诈骗罪。例如,编造投资项目借钱,实际用于挥霍,虽后续有还款行为,也不能免除诈骗的认定。司法实践中,会综合全案事实判断是否构成犯罪。
当探讨有陆续在还钱是不是就不构成诈骗这个问题时,其实情况远比表面看到的更复杂。即便有还钱行为,也不能绝对判定不构成诈骗。比如,行为人在借款时就抱有非法占有目的,虽之后陆续还钱,但可能只是为了拖延时间或避免被追究,本质上仍属于诈骗。而且,判断是否构成诈骗,要综合考虑借款用途、还款能力等因素。若还款只是小部分,大部分资金被挥霍,那仍可能认定为诈骗。如果你对诈骗认定、还钱与诈骗关系等还有疑问,别错过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将为你解惑。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