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损害赔偿 > 名誉毁谤 > 诽谤是什么犯罪行为

诽谤是什么犯罪行为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5.02.14 · 1728人看过
导读:诽谤是恶意编造与传播虚假信息,贬低特定个体人格尊严、损害名誉权的行为,某些情况可构成诽谤罪。诽谤罪属“亲告罪”,一般需受害者亲自控诉才启动司法程序,但对社会公共秩序或国家利益构成严重威胁时可豁免。性质严重的诽谤罪犯,应处以有期徒刑、拘役、管束或剥夺政治权利等刑罚。
诽谤是什么犯罪行为

一、诽谤是什么犯罪行为

诽谤是一种恶意地编造与传播虚假信息,旨在对特定个体的人格尊严进行贬低,对其名誉权造成损害的行为。在某些情况下,诽谤甚至可视为诽谤罪予以追究责任。值得注意的是,诽谤罪是一类“亲告罪”的范畴,即针对此等犯罪行为,必须由受害者亲自提出控诉方能启动司法程序,但若该行为对社会公共秩序或国家整体利益产生了严重威胁,则可视情形豁免这一法定限制。对于性质严重的诽谤罪犯,应当处以包括但不限于有期徒刑拘役、管束或剥夺政治权利在内的相应刑罚

二、诽谤与名誉侵权在法律上如何区分

诽谤与名誉侵权存在一定区别。

从法律性质看,名誉侵权是民事侵权行为,而诽谤情节严重时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行为方式上,名誉侵权涵盖多种方式,包括侮辱、诽谤等,通过言语、文字、行为等使他人社会评价降低;诽谤主要是故意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来损害他人名誉。

主观过错方面,名誉侵权中侵权人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过失均可;诽谤则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是故意,即明知是虚假事实仍要散布以损害他人名誉。

从责任承担角度,名誉侵权通常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民事责任;诽谤构成犯罪的,要依据《刑法》承担刑事责任,可能面临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三、诽谤罪的量刑标准是怎样的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情节严重”一般是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他人名誉严重损害;造成他人精神失常或自杀等后果。实践中,对于诽谤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具体量刑,会综合考虑诽谤的手段、影响范围、危害后果等多方面因素,由司法机关依法判定。

当我们探讨诽谤是什么犯罪行为时,需要知道诽谤行为不仅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受到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还会构成诽谤罪,面临刑事处罚。除了这些基本判定,后续还有一些复杂问题。比如诽谤罪的认定标准在不同情形下如何具体把握,是仅从言论内容判断,还是要结合传播范围、造成的实际影响等多方面考量。另外,对于诽谤行为造成的民事侵权赔偿问题也不容忽视,包括精神损害赔偿等。要是您对诽谤行为的犯罪认定、处罚标准或民事赔偿等还有疑问,快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获取专业解答。

网站地图

损害赔偿专业问答普法

全部

更多#名誉毁谤相关

  • 395次阅读
  • 诽谤是恶意编造传播虚假信息,贬低他人人格尊严、损害名誉权的行为,有时构成诽谤罪。诽谤罪是亲告罪,需受害者自诉,但危害公共秩序或国家利益除外。严重的诽谤罪犯应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等刑罚。
    2024-10-27 866次阅读
  • 2024.08.22 1636次阅读
  • 10608次阅读
  • 诽谤罪系指蓄意捏造与公开宣扬未经证实之事实,其行为足以贬抑他人之人格尊严,损害他人社会声誉及信誉的行为。此种行径如同凭空捏造他人负面讯息,然后在特定范围内进行传播,以至于给他人的声望带来不良影响。更为常见的情形包括在互联网上传播失真的言论、在公众场合传递未经核实的流言等等。值得关注的是,诽谤行为的内容必须是毫无依据的虚构事实,倘若所涉内容仅为事实的合理表述,那么便无法被判定为诽谤罪责。
    2024-08-26 1330次阅读
  • 2024.08.25 1519次阅读
  • 468次阅读
  • 诽谤罪在性质上并非为行为犯,而更倾向于结果犯。唯有在其特定的犯罪行为引发了严重后果之后,方能以诽谤罪论处并接受相应刑罚;若仅实施诽谤行为但尚未达到情节严重程度者,则无需承担刑事责任。然而,对于构成诽谤罪的情况,通常会给予被告人三年以下幅度内的有期徒刑或拘役。
    2024-09-18 986次阅读
  • 2024.08.25 1968次阅读
  • 403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名誉毁谤最新文章

遇到名誉毁谤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