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收入多少算拒执罪行为人
拒执罪,其实就是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这可不能单纯地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判断。关键的地方在于被执行人到底有没有那个能力去执行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却偏偏拒不执行,并且情节还特别严重的行为。
那啥叫有能力执行?这一般得综合考虑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收入水平,还有他们的履行意愿等等好多方面的因素。要是被执行人故意把财产藏起来,或者转移走,又或者故意把财产给毁坏掉,再不然就是无偿地把财产转让出去,或者以那种明显不合理的低价把财产转让掉,导致判决、裁定没法执行;还有那种情况,就是担保人或者被执行人把已经向人民法院提供了担保的财产给藏起来、转移、故意毁坏或者转让,使得判决、裁定没法执行等等这些情形。就算他们的收入不高,那也有可能构成拒执罪。
总之,可不能就只盯着收入这一个方面来确定到底有没有构成拒执罪,得把好多因素都综合起来考虑,还要看具体的行为表现到底是啥样的。
二、拒执罪认定对收入金额究竟如何界定
拒执罪即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关于收入金额的界定,并无统一明确的具体量化标准。
认定时,重点看被执行人是否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对法院生效裁判文书造成实质性损害。如果被执行人有稳定工资收入、经营所得等正常收入来源,却故意隐匿、转移财产,不履行执行义务,即使收入金额不算巨大,也可能构成拒执罪。比如,有固定月薪但长期不支付抚养费,且通过虚假交易等手段转移工资。
对于高收入群体,其拒不执行导致债权人重大损失或严重影响司法权威的,更易认定。总之,收入金额并非孤立判断因素,要结合被执行人整体财产状况、执行能力、行为情节等综合考量,判断其是否有能力执行却通过种种手段抗拒执行。
三、拒执罪行为人的收入认定标准是怎样的
拒执罪即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关于行为人收入认定标准,并无专门针对拒执罪统一、细化的特定标准。
通常情况下,会依据民事执行程序中确定被执行人财产范围及收入状况的一般规则来认定。收入包括工资、奖金、劳务报酬等常规劳动所得,也涵盖租金、利息等财产性收益。实践中,会通过多种途径来查明,比如银行账户流水、单位财务记录、税务申报资料等,以确定行为人实际获取的经济利益。
若行为人有隐藏、转移、故意毁损财产或者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等行为,导致判决、裁定无法执行,这些行为涉及的财产价值也会被纳入考量,综合判断其是否达到拒执罪入罪标准中关于财产及收入处置影响执行的程度。
当探讨收入多少算拒执罪行为人的问题时,我们要知道这并非单纯取决于收入数字。除了收入情况,认定拒执罪行为人还涉及诸多要点。比如,即便收入不高,但有能力执行法院判决、裁定却恶意拒不执行,通过隐藏、转移财产等方式逃避执行,同样可能构成拒执罪。而且,即使收入较高,若确实存在合理困难导致无法及时执行,也不能简单认定为拒执罪行为人。要是您对拒执罪行为人的具体认定标准、证据收集,或者收入与拒执罪关联等问题存在疑惑,别再纠结,赶紧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将为您详细解答。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