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事故赔偿 > 非机动车主责次责怎么相互赔偿

非机动车主责次责怎么相互赔偿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5.02.12 · 1990人看过
导读:非机动车主责和次责的相互赔偿依责任比例确定,主责承担70%,次责承担30%,如事故总损失10万,主责担7万,次责担3万。赔偿范围包括医疗费等直接损失,计算金额要结合实际情况。有保险先由保险赔付,超出部分按责任比例分担。且不同地区法律规定有别,具体赔偿依当地法规执行。
非机动车主责次责怎么相互赔偿

一、非机动车主责次责怎么相互赔偿

非机动车主责和次责的相互赔偿一般依据责任比例来明确。

要是非机动车主责,就承担70%的赔偿责任,次责方承担30%。

举例来说,因为交通事故产生的总损失是10万元,那么非机动车主得承担7万元,次责方承担3万元。

具体的赔偿范围涵盖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直接损失

在计算赔偿金额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像双方的过错程度、损失的具体数值等进行合理的确定。

与此同时,如果有交强险等保险,应该先让保险进行赔付,超出保险范围的部分再按照责任比例来分担。

需要留意的是,不同地区的法律规定或许会不一样,具体的赔偿方式得依照当地的法律法规来执行。

二、非机动车主次责赔偿有哪些法律依据

非机动车主次责赔偿的法律依据主要源于《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司法解释。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

在双方均为非机动车的情况下,通常按照各自过错比例分担责任。主次责任一般按主要责任方承担70%左右责任,次要责任方承担30%左右责任来划分赔偿份额。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也为非机动车事故赔偿提供了基础规则,即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要求根据双方在事故中的过错行为,来确定最终的赔偿范围和金额,以保障各方合法权益。

三、非机动车主责次责赔偿有哪些法律依据

在交通事故中,非机动车主责次责赔偿的法律依据主要源于《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司法解释。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

若非机动车负主要责任、机动车负次要责任,通常先由机动车交强险在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超出交强险部分,一般非机动车承担60%90%责任,机动车承担10%40%责任,具体比例由法院根据事故实际情况判定。

此外,《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也对交通事故侵权赔偿作出原则性规定,强调按照过错比例分担损失。这些规定旨在合理分配事故双方责任,保障各方合法权益。

当探讨非机动车主责次责怎么相互赔偿时,还有一些与之紧密相关的要点需要关注。比如,赔偿范围不仅包括车辆维修费用,若有人身伤害,还涵盖医疗费、护理费等。在主次责任比例划分上,一般主责承担70%90%责任,次责承担10%30%责任,但具体会因事故实际情况调整。此外,若涉及到保险理赔,不同险种的赔偿流程和额度也有差异。要是你对非机动车主责次责赔偿的具体比例计算、保险理赔流程等方面存在疑问,不要纠结,赶紧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获取专业法律建议。

网站地图

更多#交通事故赔偿相关

加载更多
更多

交通事故赔偿最新文章

遇到交通事故赔偿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