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类 > 行政诉讼 > 行政诉讼的时效性是多长时间

行政诉讼的时效性是多长时间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5.02.06 · 1528人看过
导读:行政诉讼一般时效为6个月,从当事人知晓或理应知晓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算。涉及不动产的案件,行政行为作出超20年、其他案件超5年起诉,法院通常不受理,特殊情况除外。因不可抗力等耽误起诉期限不算入内。诉讼中可能出现时效中止、中断情况,准确把握行政诉讼时效性需结合具体案件判断处理。
行政诉讼的时效性是多长时间

一、行政诉讼的时效性是多长时间

行政诉讼有着明确的一般时效性规定,那就是6个月。

这一时间是从当事人知晓或者理应知晓行政行为作出之日开始计算的。

当涉及到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时,情况有所不同,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20年,其他一般案件则是超过5年才提起诉讼的话,人民法院通常不会受理。

不过,要是存在特殊情况,人民法院会根据具体案件来决定是否受理。

比如说,当事人因为不可抗力,像地震、洪水等不可预见、不可避免且不可克服的自然现象,或者是其他并非自身原因而耽误了起诉期限,那么被耽误的这段时间就不会被算在起诉期限内。

在整个诉讼过程中,要是遇到法定事由,就可能出现诉讼时效中止的情况,即诉讼时效进行期间,因发生法定事由阻碍权利人行使请求权,诉讼时效依法暂时停止进行;

也可能出现诉讼时效中断,指在诉讼时效期间进行中,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致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时效中断的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起算。

总之,要想准确把握行政诉讼的时效性,就必须结合具体的案件情况进行细致的判断和妥善的处理。

二、行政诉讼时效超期就不能起诉了吗

行政诉讼时效超期并不绝对意味着不能起诉。

行政诉讼时效是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的法定期限。一般情况下,直接提起行政诉讼的时效是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经过复议的,是收到复议决定书或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

虽然超期起诉不符合法定起诉条件,但法院应予以受理并对是否存在时效中断、中止等情形进行审查。若存在不可抗力等不属于起诉人自身的原因耽误起诉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限内;因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不能提起诉讼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时间也不计算在起诉期限内。所以,即使超期,若能证明存在合理事由导致时效中断、中止,仍有可能获得法院支持。

三、行政诉讼的起诉条件具体有哪些

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提起行政诉讼需满足以下条件:

首先,原告要适格,即原告须是符合本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也就是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其次,要有明确的被告,需清楚指出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再者,要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诉讼请求要清晰明确,事实根据则是能支撑诉求的相关事实材料。

另外,起诉还需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即该案件在法院行政诉讼的受理范畴内,且受理法院有管辖权。只有同时满足这些条件,行政诉讼的起诉才会被法院依法受理。

在探讨行政诉讼的时效性是多长时间这一问题后,我们还需关注与之紧密相关的要点。当行政诉讼时效届满,不仅起诉权行使受限,而且在时效中断、中止等特殊情况上也有诸多规定。比如因不可抗力等正当理由耽误起诉期限,时效可中止。而如果在时效内提起行政复议等,则可能导致时效中断。行政诉讼时效影响着当事人权益能否得到法律支持。要是你对行政诉讼时效的中断、中止情形,或者在时效期限内如何正确准备诉讼材料等存在疑问,那就赶紧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将为你提供精准解答。

网站地图

更多#行政诉讼相关

加载更多
更多

行政诉讼最新文章

遇到行政诉讼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