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成年能不能立案
未成年人本身并非决定能否立案的关键所在。
立案的关键主要在于是否存在犯罪事实以及是否有必要追究刑事责任。
在实际情况中,有些时候未成年人会做出涉嫌犯罪的行为。
倘若他们达到了刑事责任年龄,并且犯罪事实清晰明了,证据也十分充足,那么就会进行立案处理。
然而,对于那些尚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通常不会将其当作犯罪来对待,但可能会采取其他相关的处置办法,比如责令他们的监护人对其进行教育和管教等。
除此之外,当未成年人作为受害人或者证人出现在案件中时,只要满足立案的条件,像存在违法行为、需要法律进行干预等情况,同样也会予以立案。
总之,到底是否要立案,需要综合考虑具体的案件情况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处理。
二、未成年立案有哪些具体法律规定
在我国,涉及未成年人立案有诸多法律规定。
刑事方面,《刑事诉讼法》等规定,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属于特定8种严重犯罪(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应当立案。已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达到相应犯罪的立案标准即应立案。同时,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少捕、慎诉、少监禁原则。
民事方面,未成年人作为民事主体,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如遭受人身损害、财产权益纠纷等,只要符合民事诉讼立案条件,如原告适格、有明确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受案法院管辖等,法院就会立案受理。并且在审判过程中会充分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行政方面,未成年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符合行政诉讼立案标准也可立案。
三、未成年人立案标准是怎样规定的
未成年人相关立案标准分不同情况。
若是未成年人作为犯罪嫌疑人,对于一些严重犯罪,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犯上述罪,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并立案。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犯上述特定罪行的,应当立案追诉。已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各类犯罪行为,达到相应犯罪立案标准的,均应立案。
若未成年人是被害人,比如涉及侵害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犯罪,像拐卖儿童、猥亵儿童等,只要有初步证据证明存在犯罪事实,公安机关就应立案侦查,全力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当探讨未成年能不能立案这一问题时,其背后还有诸多要点值得关注。除了能否立案的判定,立案后针对未成年人的处理流程也有特别规定。比如在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时,需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而且,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在立案及后续处理上会因心智成熟程度不同而有差异。要是你对未成年立案后的具体程序、不同年龄段的处理区别等方面存在疑问,不用纠结,赶快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将为你提供详尽且准确的解答。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