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成职务侵占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职务侵占的构成要件,主要包含这么些方面。
首先,主体得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就像是公司里的员工,企业的工作人员之类的。
主观方面,那可是直接故意,心里明明白白地就想着要把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这可是有目的的。
再看客观方面,那表现得可明显,就是利用自己在职务上的便利,把本单位的财物偷偷地就给占为自己所有,而且数额还得比较大。
这里说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就是利用自己主管、管理、经营或者经手单位财物的那些方便条件。
“非法占为己有”的方式可多,像侵吞、窃取、骗取等等这些手段都算。
通常来说,数额较大的标准,一般是六万元以上。
大家得注意,职务侵占这种行为,不仅仅是侵犯了单位财产的所有权,还把单位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经营管理秩序给破坏,这对单位的影响可不小。
所以,可不能随便干这种事儿,不然就得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构成职务侵占罪追诉时效是多久
职务侵占罪的追诉时效是如何规定的
关于职务侵占罪的追诉时效期问题,相关的法律规定如下:
首先,对于那些犯下职务侵占罪,并且被法院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来说,他们的追诉时效期是五年。
其次,假如犯罪涉及到的金额巨大,那么追诉时效期会延长至十年。
再次,如果犯罪分子所涉及的金额特别巨大,且被法院判处了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话,那么其追诉时效期将会延长至二十年。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如果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且涉案金额达到一定程度的话,将会面临相应的刑事责任。
具体而言,如果涉案金额较小,则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同时还需承担罚金的惩罚。
而当涉案金额较大时,则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样也需要承担罚金的惩罚。
最后,如果涉案金额特别巨大,那么罪犯可能会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同时还需承担罚金的惩罚。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犯罪经过下列期限后,将不再进行追诉:第一种情况是,如果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话,那么经过五年后,该案件将不再进行追诉。
第二种情况是,如果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话,那么经过十年后,该案件将不再进行追诉。
第三种情况是,如果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话,那么经过十五年后,该案件将不再进行追诉。
最后一种情况是,如果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话,那么经过二十年后,该案件将不再进行追诉。
但是,如果在二十年后,司法机关仍然认为有必要对该案件进行追诉的话,那么就需要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请,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核准。
《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
【职务侵占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贪污罪】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三、构成职务侵占罪的最低标准是什么
关于职务侵占罪定罪的最低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在我国的法律框架之内,职务侵占罪的认定有着明确的准则和门槛。
根据相关法规,构成职务侵占罪需满足以下条件:
1、涉案主体须为公司、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工作人员;
2、这些人员必须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应属于单位所有的财产非法据为己有;
3、所涉及的金额必须达到法定的标准——即人民币六万元以上。
若职务侵占行为未达上述标准,则不能称之为职务侵占罪,而应视为普通的职务侵占行为。
在此情况下,被侵占方有权要求侵占者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并可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归还所占有的资金。
《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
【职务侵占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贪污罪】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在了解构成职务侵占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之后,我们也要清楚与之相关的其他法律要点。比如在企业发现职务侵占行为后,如何进行有效的证据收集工作,这对于后续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至关重要。同时,企业在预防职务侵占方面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像完善内部的财务监管制度等,这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如果您对这些与职务侵占相关的证据收集、预防措施等方面仍有疑问,或者想要深入了解职务侵占的更多法律细节,欢迎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将竭诚为您解答。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