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法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立案标准是什么
对于非法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罪案而言,其立案法定标准的关键依据在于销售所得金额的数额大小。倘若涉案销售金额在人民币五万元之上,但未超过人民币二十万元的情况下,则被告人将面临着处以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且还需额外承担或者附加处罚,即按照涉案销售总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两倍以下处以罚款。通常情况下,若某类产品明知道属于未经授权的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而其销售金额又达到人民币五万元以上的数额时,便应当依法予以立案侦查及追究刑事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非法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量刑标准有哪些
非法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的量刑标准如下: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此罪需注意销售金额的认定等细节问题。
三、非法经营罪与非法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区别是什么
非法经营罪与非法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的区别如下:
非法经营罪主要是违反国家规定,从事非法经营活动,如未经许可经营特定业务等。其行为通常涉及扰乱市场秩序。
非法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则侧重于销售假冒伪劣的商品,侵害的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市场的正常交易秩序。
从行为对象看,非法经营罪范围较广,不限于假冒伪劣产品;而非法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明确针对假冒伪劣商品。
在量刑上,两罪根据情节轻重有不同的量刑标准,非法经营罪可能因经营数额等因素量刑;非法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则根据销售金额等确定刑罚。
总之,两罪在行为特征、对象等方面存在差异,具体定罪需根据实际情况判断。
非法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涉案金额超过五万元且不满二十万元者,将面临两年以下徒刑或拘役,并处销售总额百分之五十至两倍罚款。明知为假冒注册商标商品,且销售额达五万元以上者,应立案侦查并追究刑责。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