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法典代理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民法典对代理的法律规定为何?
关于民事代理方面所作出的明确规定如下:首先,民法领域内的参与者有权通过代理人的形式来完成各种民事法律行为;其次,代理人在其受托范围及权限之内,运用被代理人之名所进行的各类民事法律行为,均须对被代理人产生实质性的效力;最后,若要理解代方法律地位与责任承担,则需明了代理主要包含委托代理以及法定代理两种方式。其中,委托代理人在获得被代理人明确授权后,方可行使代理权;而对于法定代理人而言,他们只能依据适用的法律规定来确保代理权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六十一条
民事主体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依照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民事法律行为的性质,应当由本人亲自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得代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六十二条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六十三条代理包括委托代理和法定代理。
委托代理人按照被代理人的委托行使代理权。
法定代理人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代理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六十四条代理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职责,造成被代理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代理人和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合法权益的,代理人和相对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二、民法典代理制度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民法典代理制度适用于广泛的民事活动领域。主要包括:各类民事法律行为,如合同的签订、履行等;物权变动相关事务,如不动产登记、动产交付等;知识产权相关事宜,如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在商事领域,公司的设立、变更、解散等事务,以及商业合同的签订等也可适用代理。同时,在一些法定情形下,如法定代理,适用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民事活动,以保护其合法权益。总之,代理制度为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活动提供了便利,使其能够通过代理人的行为来实现自身的民事权利和履行民事义务。
三、民法典委托代理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民法典》中委托代理的法律规定主要如下:委托代理基于被代理人的委托授权而产生。委托书应当载明代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代理事项、权限和期限等事项。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需要转委托第三人代理的,应当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或者追认。转委托代理经被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的,被代理人可以就代理事务直接指示转委托的第三人,代理人仅就第三人的选任以及对第三人的指示承担责任。转委托代理未经被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的,代理人应当对转委托的第三人的行为承担责任;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代理人为了维护被代理人的利益需要转委托第三人代理的除外。
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可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代理包括委托代理和法定代理,委托代理人需获得被代理人授权,法定代理人则依法行使代理权。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