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诽谤罪能否精神赔偿
诽谤罪能否要求精神赔偿?
对于涉及到民事争议的赔偿,其确切的赔偿金额会依据精神受损程度进行确认。诽谤罪乃是指在明知的基础上故意捏造事实,并将之大肆传播,以达到对他人人格尊严进行贬低以及损坏他人声誉的目的,且这种行为情节恶劣。依据法律规定,对该类犯罪的处罚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针对触犯此罪者,应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
2.然而,对于此类犯罪行为,只有当受害者提出起诉时,法院才会予以受理;但若此种行为严重威胁到了社会秩序以及国家利益,司法机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例外措施。例如,由于诽谤行为引致受害者死亡,引发了当地民众的广泛愤怒,抑或是诽谤涉外人士,从而对国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等,这些情况下,即使受害者没有提出诉讼亦或是无法提出诉讼,人民检察院有权代表国家对此类事件提起公诉。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二、诽谤罪是否可获精神损害赔偿
诽谤罪可获精神损害赔偿。根据法律规定,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失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诽谤罪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被害人因被诽谤而遭受精神痛苦等损害,有权要求侵权人赔偿精神损失。赔偿数额需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给被害人造成的精神损害后果等因素综合确定。在司法实践中,通常会综合考量各种情况,以合理确定赔偿金额,以抚慰被害人的精神创伤。
三、诽谤罪能否获得刑事附带民事赔偿
诽谤罪可以获得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被告人赔偿因犯罪行为而遭受的物质损失,如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但精神损害赔偿一般不能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主张,需另行提起民事诉讼。需注意的是,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需在刑事案件立案后及时提出,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诽谤罪在民事赔偿上,可根据精神受损程度确定赔偿金额。诽谤罪指故意捏造事实并传播,以损害他人声誉,情节恶劣。对此,法律规定可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等,但需受害者起诉,除非涉及严重社会或国家利益,可由检察院提起公诉。因此,诽谤罪受害者有权要求精神赔偿。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