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取保候审 > 累犯取保候审一定会判刑吗

累犯取保候审一定会判刑吗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10.25 · 1429人看过
导读:累犯在接受取保候审期间,并不代表必然会被法院判处刑罚。实际上,法院将根据具体的案件情节做出判断和决策。取保候审作为一种司法程序上采取的强制措施,使涉案人员可以在审判结果公布之前保持自由身,但是他们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和条件。而最终判决结果的决定因素则包括了犯罪行为的具体情况、犯罪情节以及当事人的悔罪表现等等多方面的考量。
累犯取保候审一定会判刑吗

一、累犯取保候审一定会判刑

对于累犯申请取保候审的情形而言,并不代表其一定会面临刑事处罚。法院将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进行独立并公正的裁判。取保候审作为一项强制性司法程序,旨在保证犯罪嫌疑人体现在审判之前能够获得自由,前提是必须严格遵照相关规定和条件。至于最终是否会被判定有罪,则需要综合考虑犯罪行为的真实情况、情节严重程度以及被告人的悔过表现等多方面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二、取保候审要一直呆在家吗

1、在取保候审期间获得执行机构许可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离开居住地的范围进行活动。

2、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被采取取保候审措施的涉案人员未获正当理由情况下是不能离境或离开所居住的市、县境内的。

对于由各级人民法院以及人民检察院等司法主体作出的执行强制取保候审命令的事项,负责执行的执法机构在批准该等取保候审者离开其居住的市、县之前,必须事先征得做出取保候审决策的司法机关的书面许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二)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三)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五)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案件情况,责令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以下一项或者多项规定:(一)不得进入特定的场所;(二)不得与特定的人员会见或者通信;(三)不得从事特定的活动;(四)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前两款规定,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部分或者全部保证金,并且区别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对违反取保候审规定,需要予以逮捕的,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先行拘留

三、累犯取保候审一般怎么判

累犯人士通常在申请取保候审时面临困难,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所带来的社会危险性较大。关于判决问题,累犯乃是法定的加重处罚情节。在进行量刑时,法院需要充分权衡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以及累犯的因素等多个维度。特别针对故意犯罪的累犯而言,相较于初次犯罪者,其量刑将会更为严苛。然而,具体的判刑处理仍需依据特定罪名犯罪事实进行裁定。以盗窃罪为例,累犯有可能在法定刑期范围内被判处较高的刑罚。总的来说,累犯在司法实践中将承受更为严厉的惩罚。

对于累犯申请取保候审,不代表一定面临刑事处罚。法院将独立公正裁判。取保候审旨在保证嫌疑人在审判前获得自由,需遵守相关规定。最终判定有罪需考虑犯罪情况、情节严重性及被告人悔过表现等。

网站地图

刑事辩护专业问答普法

全部

更多#取保候审相关

  • 375次阅读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取保候审适用于可能判处轻刑或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无社会危险性的情况。累犯因有前科和较高再犯风险,其取保候审资格需个案评估。若累犯刑罚轻微且不构成社会威胁,理论上可申请取保候审;反之,如犯罪行为严重、再犯风险高,则难以获批。最终决定依赖于案件具体情况和司法机关的裁定。
    2024-07-10 1102次阅读
  • 2024.08.18 13995次阅读
  • 389次阅读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符合管制、拘役或附加刑条件的嫌疑人、被告人可取保候审,但累犯因其前科性质,通常被认为具有较高社会风险。尽管如此,若累犯案件满足取保候审条件且不构成社会危害,理论上亦可申请取保。实践中,法院和检察院会基于案件细节和裁量权,谨慎评估累犯取保候审的可行性。
    2024-09-04 998次阅读
  • 2024.08.08 5282次阅读
  • 122次阅读
  • 《刑事诉讼法》六十七条规定取保候审适用两种情形:可能判管制、拘役等或可能判有期徒刑以上且取保不致社会危害。虽未明确排除累犯申请可能,但最终批准要结合案件情况、犯罪情节等多因素评估。累犯因犯罪记录等获取保难度大,但并非一律不能,要依具体情况和法律综合考量是否批准。
    2024-09-26 1241次阅读
  • 2024.08.21 3063次阅读
  • 376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取保候审最新文章

遇到取保候审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