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职务侵占辩护 > 职务侵占罪规定是什么

职务侵占罪规定是什么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10.24 · 1346人看过
导读:职务侵占罪,乃是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的一种犯罪类型,它特指的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团体组织的公职人员,在其职权范围内,通过不正当手段将本应归属于该机构所有的财产据为己有的一种行为,并且涉案金额必须达到法定的门槛。这种犯罪行为直接侵害了所在单位的财产权益以及正常的内部经济管理机制及其运作。
职务侵占罪规定是什么

一、职务侵占罪规定是什么

职务侵占罪系指在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从事公务的相关人员,利用自身所具备的职务之便,将自己所在工作单位中的公有财物据为己有的犯罪行为。这种行为严重侵害了公司的合法财产权益以及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交通肇事罪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因触犯了交通肇事罪,年满16周岁者应视为具备刑事犯罪能力而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假如因为未满16岁而免于刑事惩罚的话,相关部门将要求其本人或法定监护人对其严加管教;

当情况危急时,相关部门将依法采取集中专业化矫治措施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

若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恶劣行为,且造成了严重人伤、死亡事件,甚至影响到公共财产的重大损失,那么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是相当合理的刑罚;

而对于那些在逃逸过程中再引起他人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肇事者,依其恶劣程度,则可判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更有甚者,由于逃逸导致他人过早结束生命的肇事者,其刑期甚至可达7年以上。《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三、职务侵占罪是谁管辖的规定

对于警察行使职权范围内的职务侵占罪,一般的管辖机关则是该罪行发生地的公安局。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犯罪地并不仅仅局限于犯罪行为实施的地点,还包括了犯罪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发生地。若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局对事件的处理更具优势,那么也可将其视为管辖机关。当在实际办案过程中涉及到管辖权的冲突时,应由上下级相关部门协同解决,最终指定单一的管辖机关进行审理。在完成立案后,公安局将承担起调查取证的重要任务;随后,检察院将会对证据材料进行严格审验,并决定是否向法院提起公诉;最后,法院会根据罪名给予适当的量刑处罚。在此过程中,各个部门应坚守岗位、明确职责,以确保法律得以准确执行,以及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职务侵占罪指的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权便利,将单位公有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此行为严重侵害了单位的财产权益,破坏了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利益,也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信任体系。

网站地图

更多#职务侵占辩护相关

  • 485次阅读
  • 1、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而且是非国家工作人员,因而是特殊主体。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2024-09-10 1497次阅读
  • 2024.02.24 1373次阅读
  • 442次阅读
  • 1、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而且是非国家工作人员,因而是特殊主体。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2024-10-30 1006次阅读
  • 2024.10.23 1444次阅读
  • 302次阅读
  • 职务侵占罪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该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在客观上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主体为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2024-10-16 1474次阅读
  • 2024.02.20 1841次阅读
  • 365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职务侵占辩护最新文章

遇到职务侵占辩护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