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取保候审 > 抢劫罪适用取保候审吗

抢劫罪适用取保候审吗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10.22 · 1555人看过
导读:根据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的明文规定,对于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措施不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危害性,并且并非累犯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取保候审的方式进行处理。因此,在理论层面上,对于抢劫罪这一类案件,只要符合上述所述的各项条件,便有资格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
抢劫罪适用取保候审吗

一、抢劫罪适用取保候审

对于抢劫罪案件而言,可否申请取保候审取决于特定情形。

根据中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的明确规定,若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可能受到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处理,或者有可能被处以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情况下,经过审查其采取取保候审措施后不会对社会安全构成威胁,且该罪犯不是累犯的前提下,可考虑予以批准取保候审。因此,针对抢劫罪行为,在具备上述所有条件时,从理论上讲,可以依法提出取保候审申请。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二、抢劫罪适用缓刑

通常而言,抢劫罪原则上并不适用于缓刑。

这主要是因为缓刑所能适用的范畴仅仅限于被判处拘役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然而抢劫罪则可能面临三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惩罚,并且此类罪犯的主观恶意较深,若给予缓刑待遇,往往会给所在社区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这与缓刑制度设立的初衷相悖。

尽管如此,在特殊情况下,例如抢劫罪罪犯存在法定或酌定的减轻、从轻处罚情节,并在审判中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具有深刻的悔罪之意以及确保不会再次进行违法活动,亦或是缓刑对于被告人所在社区未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时,仍然有可能得以使用缓刑措施。《刑法》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三、抢劫罪适用缓刑的情形有哪些

在我国刑法体系中,对于抢劫罪的判决中适用缓刑的情况相对较为罕见,主要涉及以下几种情况:首先,犯罪情节轻微者,例如抢劫所得财物数额较低或者并未对受害人造成严重身体伤害等;其次,具备自首立功等法定从轻、减轻处罚情节的被告人;再者,初次实施犯罪行为并且属于偶然为之,同时具有良好的悔过态度和表现;最后,能够积极主动地退还赃款,获得受害人的谅解。然而,需要明确指出的是,抢劫罪作为一种严重的暴力性犯罪,通常情况下并不适用于缓刑制度。具体是否可以适用缓刑,必须要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全面分析犯罪事实、情节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危害后果等多方面因素。在司法实践过程中,法院将会对此进行严谨的审查与评估,并审慎做出最终的判决决定。

抢劫罪案件可否取保候审视情况而定。依《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若犯罪嫌疑人可能受管制、拘役或独立附加刑,且取保后不对社会构成威胁、非累犯,可申请取保候审。因此,抢劫罪在满足条件下可申请取保候审。

网站地图

更多#取保候审相关

  • 382次阅读
  • 抢劫罪作为严重暴力犯罪,通常不符合取保候审条件。取保候审通常适用于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附加刑的嫌疑人,或特殊群体如重病、孕期、哺乳期妇女等,且需确保不危害社会。抢劫罪关乎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法院在考量取保候审时,必须谨慎权衡。
    2024-07-10 1197次阅读
  • 2024.03.04 1422次阅读
  • 411次阅读
  •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7条,取保候审适用于可能被判管制、拘役、独立附加刑或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且无明显社会危险的嫌疑人。对于抢劫罪,虽通常可能面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能否取保候审需综合评估案件具体情况和嫌疑人状况。若抢劫情节严重、社会危害大,可能导致重罚且取保候审存在风险,则不宜适用。决定是否取保候审应全面考虑案件实情与法律规定。
    2024-07-10 895次阅读
  • 2024.09.01 1978次阅读
  • 419次阅读
  • 持刀抢劫因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通常不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取保候审主要适用于可能被判轻刑、不会继续危害社会、因健康或特殊生理状况不宜羁押,以及审判阶段羁押期限将满但案件未结的情况。然而,对于持刀抢劫等暴力犯罪,犯罪嫌疑人的高社会危险性使得取保候审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实施。
    2024-09-02 1111次阅读
  • 2024.02.25 1587次阅读
  • 429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取保候审最新文章

遇到取保候审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