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抢夺和抢劫罪的犯罪主体是什么人
抢夺和抢劫罪的责任主体是何种人群
抢劫罪的犯罪主体特指那些年满十四周岁且具备相应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此罪。抢劫罪,是一种以暴力、胁迫或其他强制手段强行抢夺他人财产的严重犯罪行为,根据法院的判决,通常会被判处三至十年的有期徒刑,同时并处相应数额的罚金。
此外,根据法律规定,还可能存在其它多种量刑情节需要考虑。
《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七)持枪抢劫的;
(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二、抢夺和抢劫的区别有哪些
关于抢劫罪与抢夺罪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二者所侵害的对象有所不同,抢劫罪瞄准的不仅是他人财物的所有权,还包括了被害人民事权益的保护范围;
相比之下,抢夺罪的重点只在于对他人财物所有权的破坏。
其次,从他们的客观犯罪现象看起,抢夺罪的典型特征就是必须公开地强行获取他人财物;
而抢劫罪客观方面的体现则更为明显,具体表现在行为人的手段上,即行为人直接利用威胁、暴力等方法,强迫对被害人财物负有照顾义务的对象不得不将财物交出或放弃其财物的控制权。
再次,考察二者的犯罪所引发的后果,可以发现抢劫罪并未对被害人财产数额提出明确要求,但对于构成抢夺罪来说,需要满足抢夺财物数额较高这一条件。
此外,抢劫罪在客观表现形式上则是指行为人在面对受害者或者财物管理者时,立即采取威胁、暴力甚至其他涉及其人身安全的强制手段,这才符合其特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三条【抢劫罪】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七)持枪抢劫的;
(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第二百六十七条【抢夺罪】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抢夺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抢劫罪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三、抢夺和抢劫罪怎么判
在法律领域中,抢夺罪与抢劫罪被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刑事罪名,它们之间的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犯罪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以及涉及到的暴力程度方面。其中,抢夺罪特指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通过公开的形式直接夺走公私财物的违法行为。这种类型的犯罪往往伴随着趁被害人疏于防备的情况下抢夺其财务,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并未采用任何形式的暴力或者恐吓手段。而抢劫罪则是指通过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强制性的手段,强行夺取他人公私财物的严重犯罪行为。在量刑标准上,相对于抢劫罪而言,抢夺罪的处罚相对较为轻微。这是由于抢劫罪所采用的犯罪手段更加残忍,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性也更为巨大,因此相应的刑罚也更为严厉。至于具体的判决结果,将依据犯罪情节的轻重、涉案金额的大小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后作出裁决。
抢劫罪的犯罪主体为年满十四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该罪涉及暴力、胁迫等强制手段抢夺他人财产,情节严重。一经定罪,法院将视情节判处三至十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具体量刑还需考虑多种法律因素。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