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帮信罪起诉之后怎么办
被以帮信罪提起公诉后的应对策略
当您接到他人的法律诉讼后,务必及时收集相关证据,以便在法庭上进行有力的抗辩和辩护。此时,请务必详细阅读并妥善保管法院送达给您的所有诉讼文件,如应诉通知书、开庭传票以及举证通知书等。在收到这些文件后,您需要按照以下步骤准备相应的答辩材料:撰写严谨明晰的答辩状;提供充分且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支持您的观点;提供被告方的主体资格证明资料;如果被告方选择委托律师作为其代理人,则需向代理律师出具明确的授权委托书,并在其中注明授权范围是一般授权还是特别授权。
《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择一重处】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三百一十二条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二、帮信罪起诉阶段可以取保吗
在法律框架下,对于符合特定条件的犯罪人员,确实存在进行取保候审的可能性。
具体而言,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即可尝试申请取保候审:
1.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可能会面临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等情况;
2.犯罪情节较轻,预计将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且在实施取保候审后不会产生重大社会风险之人;
3.患有严重疾病、生活无法自理,或者已经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在实行取保候审后亦不会引发社会公共安全问题之人;
4.犯罪行为导致最长期限的羁押期满,然而案件仍未处理完毕,因此需要实施取保候审之措施。
关于"帮信罪是否可以通过缓刑得以处置?"相关问题,我们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这类犯罪确实有寻求缓刑的可能性。
然而,这仍然主要依赖于具体案件的恶性程度以及对他人人身安全及国家利益的影响。
若严重损害了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或者对国家构成了潜在威胁,那么该缓刑的可能性将最终由法院裁决。
同时,缓刑的获取概率还取决于犯罪嫌疑人家属的坦白承认罪行、深感懊悔并试图重建信任,以及有立功表现等等。
换言之,只要犯罪人积极认罪、对过去的行为后悔不已,同时显示出改造决心并有立功表现,那么他们获得缓刑的机会就相当大。
此外,帮信罪通常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而这是符合缓刑运用条件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犯罪分子得到缓刑判决,其所处的附加刑仍需遵守执行。《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三、帮信罪起诉条件有几个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也被称为帮信罪。在追究此种罪行的刑事责任时,其法律诉讼程序所依据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须充分证明行为人存在明确知晓他人可能通过利用信息网络的手段进行犯罪的主观心理状态。其次,就是对其实施了为他人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先进技术支持,亦或是提供广告宣传、支付结算等便利服务的行为事实得到确认。再次,对于情节严重程度的评定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就涉及到诸如为超过三名犯罪对象提供便利、支付结算金额达到二十万元以上、以及以投放广告等方式提供的资金额度超出五万元等因素。值得一提的是,在衡量是否构成"明知"及"情节严重"的问题上,必须结合具体案情与相关证据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估。
被提起公诉后,务必收集证据,认真阅读并保存诉讼文件。准备答辩材料包括撰写答辩状、提供有力证据及主体资格证明。若选择律师代理,需出具授权委托书并明确授权范围。准备充分,才能在法庭上有效抗辩,维护自身权益。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