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损害赔偿 > 名誉毁谤 > 诽谤罪怎么认定故意捏造

诽谤罪怎么认定故意捏造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10.14 · 1959人看过
导读:在诽谤罪中,判断“故意捏造”行为主要看行为者是否明知所传播的信息是虚假的,还固执地传播。比如,有人没任何依据,就凭恶意或坏心思编造假消息,这就可以视为故意捏造。另外,如果行为者传播前没核实,或对明显假的信息不辨就传播,也可能被认为是故意捏造。
诽谤罪怎么认定故意捏造

一、诽谤罪怎么认定故意捏造

在诽谤罪中的“故意捏造”行为的判断上,主要着眼于行为者是否明明知道所散布的资讯是虚假的,却仍然固执地决定加以传播。

例如,当一个人并无任何实际根据,仅仅基于恶意或不良意图而编造出虚假信息时,便可被视为存在故意捏造的情况。

此外,倘若行为者在散播信息之前未能进行合理的核实工作,或者对于明显失实的信息未作任何辨别的情况下就贸然传播出去,亦有可能被判定为存在故意捏造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在诽谤罪中的“故意捏造”行为的判断上,主要着眼于行为者是否明明知道所散布的资讯是虚假的,却仍然固执地决定加以传播。例如,当一个人并无任何实际根据,仅仅基于恶意或不良意图而编造出虚假信息时,便可被视为存在故意捏造的情况。此外,倘若行为者在散播信息之前未能进行合理的核实工作,或者对于明显失实的信息未作任何辨别的情况下就贸然传播出去,亦有可能被判定为存在故意捏造的行为。

二、诽谤罪怎么打官司

针对此类问题,您可选择通过民事诉讼途径予以解决,因对方已侵犯了您的名誉权

具体而言,您需向适当的法律机构提出取消侵权行为及消除影响之请求,同时还需对由此导致的损失提出合理赔偿

对于较为严重的情况,若对方已违反了相关的治安处罚管理法规,我们建议您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在这种情况下,警察部门将承担起依法处理的职责,可能会采取罚款乃至拘留等手段来制止违法者的不良行为。

然而,如若您计划寻求经济补偿,仍需通过法院发起民事诉讼程序

此外,当情况极为恶劣时,对方甚至可能构成侮辱或诽谤罪行。

在此种情况下,您首先需要向警方报案,倘若警方未能妥善处理,您还可以申请到检察机关申诉,而如果检察机关亦未对此事给予回应,您此时便有权直接向法院提交刑事附带民事自诉诉讼,即您将同时与司法机构展开刑事和民事诉讼,以追究对方的刑事责任,同时附带上您的相关民事索赔事宜。

请务必牢记,作为民事主体,您所拥有的各项权利包括但不仅限于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以及隐私权等等。

除了以上明确列出的各项人格权之外,自然人还享有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等因素产生的其他各类重要的人格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条

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除前款规定的人格权外,自然人享有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产生的其他人格权益。

三、诽谤罪怎么判网络传播

在涉及网络传播环境的情况下,对于诽谤罪行的量刑,需要经过综合性地考虑诸多复杂因素进行裁决。根据中国现行刑法中的相关法律条文,对于犯有诽谤罪行的行为者,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丧失政治权利的严厉惩罚。然而,在网络传播的特殊背景之下,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诽谤信息的广泛传播程度、对受害人所带来的实际影响以及行为人的主观恶意程度等等。倘若诽谤信息得到了大量的点击、浏览和转发,从而导致受害人的名誉遭受严重损害,并引发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那么其量刑标准可能会相应提高。反之,如果犯罪情节较为轻微,且得到了受害人的谅解,行为人也有可能获得从轻发落的机会。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诽谤行为尚未达到“情节严重”的标准,那么它就无法构成犯罪,但是仍然可能需要承担起民事侵权责任。

在诽谤罪中的“故意捏造”行为的判断上,主要着眼于行为者是否明明知道所散布的资讯是虚假的,却仍然固执地决定加以传播。例如,当一个人并无任何实际根据,仅仅基于恶意或不良意图而编造出虚假信息时,便可被视为存在故意捏造的情况。此外,倘若行为者在散播信息之前未能进行合理的核实工作,或者对于明显失实的信息未作任何辨别的情况下就贸然传播出去,亦有可能被判定为存在故意捏造的行为。

网站地图

更多#名誉毁谤相关

  • 454次阅读
  • 判定诽谤罪中的蓄意捏造,需全面评估多因素。 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明知言论虚假而故意传播。 需探究其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辨别能力,以及传播意图和期望效果。 只有综合考量这些变量,才能准确判断蓄意捏造行为的存在。
    2024-09-18 1384次阅读
  • 2024.09.09 2133次阅读
  • 418次阅读
  • 在诽谤罪中的“故意捏造”行为的判断上,主要着眼于行为者是否明明知道所散布的资讯是虚假的,却仍然固执地决定加以传播。例如,当一个人并无任何实际根据,仅仅基于恶意或不良意图而编造出虚假信息时,便可被视为存在故意捏造的情况。此外,倘若行为者在散播信息之前未能进行合理的核实工作,或者对于明显失实的信息未作任何辨别的情况下就贸然传播出去,亦有可能被判定为存在故意捏造的行为。
    2024-08-26 972次阅读
  • 2024.08.24 5314次阅读
  • 492次阅读
  • 对于诽谤罪中所涉及到的故意捏造这一构成要素的确定,往往需结合众多复杂的因素进行全面深入的考量与评估。举个例子来说,若行为人事先明晓所传播的信息纯属虚构伪造的,但依然积极主动地加以散播,或是无凭无据、凭空想象地编制出一系列虚假信息并予以广泛传播,即可以被视为存在故意捏造的事实。例如,某些人在缺乏任何确凿证据的前提下,恶意编造他人涉嫌违法犯罪的不实言论并大肆宣扬,便可被视作此类情形的典型案件。
    2024-10-21 1413次阅读
  • 2024.09.03 3718次阅读
  • 353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名誉毁谤最新文章

遇到名誉毁谤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