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取保候审 > 取保候审什么时候失效

取保候审什么时候失效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10.04 · 1900人看过
导读:一般来讲,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取保候审的最长时间是十二个月。在这期间,如果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判工作都能顺利进行,最终得出明确的处理结果,那么取保候审就可以结束了。但是,如果在这十二个月里,案件的侦查还没有结束,诉讼程序也还没有完成,那就必须要按照法律的规定,马上解除取保候审的措施。
取保候审什么时候失效

一、取保候审什么时候失效

通常情况下,在法定范围内取保候审最长期限为十二个自然月。在此期间,若是案件的侦查、起诉或审判工作皆得以顺利推进并最终获得明确的处置结论,则取保候审之期可以宣告终结。然而,若在此十二个月之内,案件侦查步伐未停,诉讼程序亦未完毕,则应依法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即时解除取保候审的各项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期限及其解除】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二、取保候审后检察院录口供是否会判刑

涉案人员在获得取保候审这一司法救济之后,检察机关进行笔录录音并不必然导致其被判处刑法

必须要基于证据充足且经法定程序审查核实的前提下,才能确定被告存在犯罪并对其进行惩处。

具体规定包括以下三点:

所有与定罪量刑相关的事实都需有证据予以证实;

所有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都需要经过法定程序进行严密审查并确认真实性;

通过综合分析全案所有证据,对于已经确认的事实,应当能够消除任何合理性的怀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

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

(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三、取保候审什么时候申请最好

关于申请取保候审的最佳时间节点,一般而言应选择在侦查程序的早期阶段进行。通常情况下,被告人在经历了刑事拘留之后的第 37 个自然日堪称至关重要。在这一特定期间,公安部门将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全力以赴地搜集各种证据。若能在此阶段适时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并提供充足且有力的担保措施,例如提供合适的保证人或缴纳相应数额的保证金,同时能够明确阐述被告人并不具备社会危害性的事实,如身患重病、生活无法自理,或是正处于孕期或哺乳期的女性等,那么获得批准的可能性便会相对较高。然而,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对于是否批准取保候审,还需结合事例的具体性质、情节以及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等诸多因素,由负责办理此案的司法机构依法作出最终决定。

通常情况下,在法定范围内取保候审最长期限为十二个自然月。在此期间,若是案件的侦查、起诉或审判工作皆得以顺利推进并最终获得明确的处置结论,则取保候审之期可以宣告终结。然而,若在此十二个月之内,案件侦查步伐未停,诉讼程序亦未完毕,则应依法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即时解除取保候审的各项措施。

网站地图

更多#取保候审相关

加载更多
更多

取保候审最新文章

遇到取保候审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