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保候审人保或财保谁定
取保候审所采用的担保措施是人保还是财保,通常由相关决定机构依据案件的具体实情及法律条款进行判断与抉择。
决策机构将全面权衡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社会危害性、案件的严重程度、情节走向、潜在刑事处罚的轻重以及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财务状况等多方面因素,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
在司法实践过程中,若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无法承担保证金或不满足保证人资格要求时,决策机构有可能会选择相应的替代性保证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八条
【取保候审的方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取保候审的担保形式(人保或财保)由决定机构根据案情、法律及嫌疑人/被告人的社会危害、案件严重性、情节、刑罚预测及财务状况综合决定。
遇保证金难承担或保证人不符要求时,会考虑替代性保证措施。
二、取保候审12个月到期后怎么办?
取保候审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终局性处置的方式主要存在两种可能性:
首先是针对案件性质进行强制措施的相应变更;
其次则是对现有取保候审措施的解除,待相关疑犯或被告人获得释放。
以下是对此展开的详细解释及深度分析:
取保候审制度奏效后的法律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取保候审期限临近时,执行机构需要提前15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决策机关,由前者根据案件实际情况做出是否解封或变更强制措施的决定,并再次书面通知执行机构。
2.在接到决策机关的《解除取保候审决定书》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指示后,执行机构需立刻遵照执行,同时向决策机关反馈执行进展情况。
3.最后的处理结果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强制措施的变更:
司法部门在确认了取保候审措施到期之后,往往会根据当前案件的实际情况来变更强制措施,例如更改为监视居住、提出逮捕申请等等。
(2)取保候审的解除:
若司法部门经过严格审查,发现不再需要延续取保候审措施,或者认定当事人并没有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通常会不予起诉。
此时,我们将解除对当事人的取保候审,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办理有关事项。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取保候审并非刑事处罚的一种形式,但它却是一项强制性措施。
同时,判定是否承担刑责和量刑标准取决于案件的实际情况。
综上所述,只要通过取保候审这个程序解除后,等待法院的判决即可。
判刑与否和辞刑轻重,都要参考案子的具体情况。
此外,取保候审制度的适用条件主要包括:
1.可能符合判处管制、拘役或者附加刑的情况;
2.可能符合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用取保候审手段不会引发社会危害性的情形;
3.身体患有严重疾病、生活无法自理,或者正处于哺乳期的妇女,申请取保候审能避免给他们带来更大社会风险的情况;
4.由于羁押期限已到,案件还未处理完毕,为了开展后续工作,需要采取取保候审措施。
《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被采取强制措施法定期限届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予以释放、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或者依法变更强制措施。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对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法定期限届满的,有权要求解除强制措施。
三、取保候审1年后,案子没审理完,怎么办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被采取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而言,其最长的法律期限为一年。若在这一期间内尚未对相关事例予以终结审结,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公安机关有义务及时依法解除对当事人的取保候审措施。然而,若在取保候审期满之后,公安机关仍然认为存在继续侦查的必要性,那么他们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变更对当事人的强制性措施,例如将其转为监视居住等方式。在此种情形之下,当事人应该保持与办案机关的密切联系,以获取关于事例进展的最新信息。倘若当事人认为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犯,可以通过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诉来寻求救济。此外,当事人还需积极配合事例的侦查以及审判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收集并整理相关的证据及资料,以便在后续的诉讼程序中能够为自己提供有力的辩护支持。总的来说,当事人需要时刻关注事例的进展情况,并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取保候审的担保形式(人保或财保)由决定机构根据案情、法律及嫌疑人/被告人的社会危害、案件严重性、情节、刑罚预测及财务状况综合决定。
遇保证金难承担或保证人不符要求时,会考虑替代性保证措施。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