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用卡诈骗罪包含哪些罪名
信用卡诈骗罪指的是以非法占有所为企图,触犯了信用卡经营管理规范,采取多元化方式实施诈骗的活动,从而获得了数量可观的钱财。这类犯罪涉及到好几个特别彰显犯罪特征的表现形式:第一种,架设和使用伪造信用卡;另一方面,也可能会通过虚构个人信息用以骗领信用卡运用。第二种,是使用已经过期作废的信用卡进行欺诈行为。第三种,是盗用别人的信用卡进行违法操作。最后一种,是无限度恶意透支。恶意透支行为,具体来说就是持有者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意图,超出了法定限度或者超过了特定时限透支并在发卡银行经过两次催讨之后,超过三个月依然没有归还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
【信用卡诈骗罪、盗窃罪】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
(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四)恶意透支的。
前款所称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信用卡诈骗罪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信用卡管理法规,通过多种方式诈骗钱财。包括伪造信用卡、使用过期卡、盗用他人卡及恶意透支。恶意透支指持卡人非法占有意图,超限透支并经银行两次催讨后超三月未还。
二、信用卡诈骗犯是该怎么进行量刑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的规定,【信用卡诈骗罪】对于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实施了信用卡诈骗行为且涉案金额大小适中的,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同时处以人民币二万元以上至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若犯罪事实重大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则会被判以五年以上直至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处以人民币五万元以上至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如若犯罪后果极其严重或是存在其他特别严重情节时,将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于无期徒刑的刑事处罚,此外,还将会被勒令处以人民币五万元以上至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或者予以没收财产。
该条款中提及的情形具体如下:
首先,发现他人使用伪造、变造的信用卡,或者是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取而来的信用卡使用在了相应场合;
其次,是关于处理已作废的信用卡相关事宜;
再者,是对未经授权便擅自利用其他人的信用卡进行消费或办理其他业务的现象;
最后,便是针对恶意透支的行为,即持卡人违背了信用卡使用规则,超出规定的信用额度或者是规定的还款期限,在接到银行催收通知之后仍然未按要求偿还欠款。
需要特殊指出的是,上述条款中涉及到的“恶意透支”,其认定标准在于持卡人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的限额或者规定期限进行透支,并且经过银行的催收仍未能及时履行还款义务。
对于盗窃信用卡并私自使用的行为,应依据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加以定罪处罚。
《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
【信用卡诈骗罪】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
(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四)恶意透支的。
前款所称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
【盗窃罪】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三、信用卡诈骗的立案标准是多少金额的
依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关于信用卡欺诈行为的立案门槛通常设定如下:即利用制造的假冒信用卡、凭借虚假身份资料获取的信用卡、已失效或被宣布作废的信用卡,又或是盗用他人信用卡等方式实施诈骗行为,涉及的金额需达5000元且低于5万元;其次,对于透支资金的恶意行为,所涉金额须在5万元及以上却不足50万元,同时此类行为必须满足以下条件:首先,持卡人的行为必须以非法占用为根本动机,其次,其所透支的金额超出了金融机构的明确规定限度,再次,经过发卡金融机构针对该行为发出两次有效通知并催促还款之后超过3个月时间仍未予以偿还。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司法实践存在差异,因此具体的立案标准可能会因地而异。
信用卡诈骗罪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信用卡管理法规,通过多种方式诈骗钱财。包括伪造信用卡、使用过期卡、盗用他人卡及恶意透支。恶意透支指持卡人非法占有意图,超限透支并经银行两次催讨后超三月未还。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