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保候审后写的协议有效吗
取保候审制度实施之后所签署的相关协议是否具备合法有效的效力,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分析的问题。一般而言,这个协议只有当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达成,表达了真挚的意思意愿,且未触及到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则,并且协议的签署者享有完整且符合要求的民事行为能力,才能够被赋予合法有效的地位。
然而,若协议内容中的条款牵涉到违法犯罪活动,亦或在受到威逼威胁、欺骗欺瞒等不良状况影响之下所缔结的协议,很有可能无法获得法律的认可,即所谓的“非法”协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取保候审制度下的协议效力,需深究。其合法性基于自愿、真实意愿表达,未违法律强制规定,且签署者具完备民事行为能力。但涉及违法条款或受胁迫、欺骗签订的协议,或难获法律承认,视为“非法”。因此,评估其效力需综合考虑多重因素。
二、取保候审后案件会撤销吗
在取保候审之后,若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案件都将被撤销:
首先,如果该行为情节明显轻微且对社会危害程度较小,公权机关可能会判断该行为并不构成犯罪;
其次,如果犯罪行为构成的刑期已经超过了法定的追诉时限,那么对此类犯罪也将不予追究;
再者,根据国家发布的特赦令,部分犯罪分子可以得到豁免刑罚的待遇;
同时,若某些犯罪行为依据刑法仅需受害方提起诉讼,但若未得到举报或撤回诉讼请求,此类犯罪也将不再被追究;
最后,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身亡,那么此案也将自动终止审理。
此外,还有其他法律条款规定了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刑事责任豁免。
《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三、取保候审后取得谅解书怎么处理
获释等待审判时期内获得受害人书面原谅信函,无疑为该事例的处理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有力支持。具体而言,受害人的谅解书可以作为法庭审判时量刑从轻考虑的重要依据之一。实践过程中,当您成功获取到受害人的谅解书之后,应当立即将其递交给相关办理事例机构,并且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接下来的诉讼程序之中。根据实际经验,如果事例尚处于调查阶段,这有可能加强公安机关对于侵犯犯罪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的准确把握,从而影响到事例是否需要继续深入调查以及之后的处理结论。如果事例已经提交给了检察院进行审查起诉,那么检察院将会全面考虑整个事例的所有情况,包括您所获得的谅解书在内,以此来决定是否提起公诉以及提出怎样的量刑建议。总的来说,在获释等待审判时期内获得受害人书面原谅信函,您应该依法依规地向相关办理事例机构反映情况,以期能够争取到更为有利的事例处理结果。
取保候审制度下的协议效力,需深究。其合法性基于自愿、真实意愿表达,未违法律强制规定,且签署者具完备民事行为能力。但涉及违法条款或受胁迫、欺骗签订的协议,或难获法律承认,视为“非法”。因此,评估其效力需综合考虑多重因素。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