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保候审之后的几种结果
在接受取保候审措施之后,当事人可能面临以下三种不同的结果:
首先,若经进一步深入调查验证,发现在该案中并无任何实际犯罪事实存在,亦或涉案犯罪行径非由被告人一手操作,则该案件可能因此而撤销处理。
其次,公诉方在对案件进行全面的审查之后,如得出犯罪情节相对较轻、且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无需判处徒刑或可依星获取免刑之况,或因证据不足,无法满足起诉所需之条件,均有可能作出不予提起诉讼的决定。
最后,若案件中的犯罪事实确定无疑,证据也足够确凿有力,法院将依法运用司法程序予以判刑定罪。
然而,取保候审这项司法措施本身并不能决定最终的刑罚裁决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
【依法不追诉原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在接受取保候审后,当事人可能面临三种情形:一是调查证实无犯罪事实或非被告人所为,案件撤销;二是公诉机关审查后认为犯罪情节轻或证据不足,不予起诉;三是犯罪事实明确,证据确凿,法院依法判刑。但取保候审不决定最终刑罚。
二、取保候审了还会批捕吗
在刑事诉讼案件中,倘若司法机关批准了被告人的取保候审请求,那么一般情况下即将被批捕的可能性将会大幅度降低。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特定条件下,检察官仍有权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
1.可能涉及到新的犯罪行为;
2.存在着对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以及社会秩序构成实质性威胁的现实风险;
3.可能通过销毁、伪造证据以便干扰证人陈述或是串通口供等等违法行为。
取保候审制度是法律所设定的相关部门针对犯罪嫌疑人实行的一种暂时性的非拘禁处理方式。
对于需要被逮捕的被告人,只要满足患有重大疾病、正处于孕期或哺乳期,或者其犯罪情节相对较轻这几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考虑采取取保候审的手段进行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八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三、取保候审是不是代表有罪
获得取保候审这一措施并不能直接推断出涉案人员已经涉嫌犯罪。取保候审乃是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所设立的一项强制性手段,其主要宗旨在于确保刑事诉讼流程得以有序进行,而并非旨在对某一犯罪行为作出明确的定性评判。在司法实践的具体进程中,有关部门批准某人获准取保候审未必意味着此人确已犯下重罪,反而有可能是因其所触犯之罪行尚属轻微,或涉嫌之罪行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或适用独立适用的附加刑,抑或是面临处罚金或没收全部财产等形式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时,经考虑后决定适用取保候审制度以防止其继续危害社会。然而,依据事件的实际情形与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经过人民法院的公正审理和裁决之后方能最终判断涉案人员是否真正构成犯罪。因此,我们应客观看待取保候审这一制度,将其视为刑事诉讼进程中的一个短期策略性措施,而不应以此作为判定当事人有罪与否的唯一依据。
在接受取保候审后,当事人可能面临三种情形:一是调查证实无犯罪事实或非被告人所为,案件撤销;二是公诉机关审查后认为犯罪情节轻或证据不足,不予起诉;三是犯罪事实明确,证据确凿,法院依法判刑。但取保候审不决定最终刑罚。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