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刑事犯罪辩护 > 过失犯罪的主观方面是什么

过失犯罪的主观方面是什么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9.20 · 1984人看过
导读:过失犯罪,指的是行为人并非有意造成危害,而是因为疏忽或者过于自信而忽视了风险。其中,疏忽大意是指行为人没有预见到自身行为会带来危害,比如开车时没有注意路况;过于自信则是指行为人虽然预见到了风险,但却自信能够避免,最终导致了不良后果。
过失犯罪的主观方面是什么

一、过失犯罪的主观方面是什么

过失犯罪在主观层面上展现为实施者对于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并无刻意为之的心态,而是源于其疏忽愚昧、未能预料或是尽管已有所预见却盲目自信于可以规避此类风险。所谓“疏忽大意”类型的过失,即是指行为人本应具备预知自身所行之举有可能危及其社区环境的洞察力,却因疏忽大意而未曾意识到这一点。例如在驾车行驶途中,若对前方道路状况粗心大意,便可能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

至于“过于自信”型的过失,则是指行为人明明已经预感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然而却盲目自信于可以避免这类后果,最终导致了实际情况的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

【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过失犯罪主观上指行为人无意图造成危害,而是因疏忽或过于自信忽略风险。疏忽大意是未预见自身行为危害,如驾车时忽略路况;过于自信则是虽预见风险却自信可避免,终导致不良后果。

二、过失犯罪的追诉期是多长时间

所谓的追溯期限其实就是针对刑事案件所设定的法律追责时效,这一概念是指司法部门依据相关刑事法典,就犯罪分子应承担的刑事责任进行起诉或追究的法定有效期限

追溯期限的具体规定如下:

首先,若某一犯罪行为在法定最重处罚种类(即有期徒刑)为不满五年的情况下,则在经过完全五个自然年后,便将失去可以被追溯和追究的资格。

其次,当法定最重处罚种类(有期徒刑)超过五年,但未达到十年时,那么在经过整整十年之后,该行为将不再具有被追溯追究的资格。

再次,若某一犯罪行为的法定最重处罚种类为超过十年的有期徒刑时,在经过完整的十五年后,这一行为同样会失去被追溯和追究的资格。

最后,倘若某个犯罪行为的法定最重处罚种类为无期徒刑死刑,那么在过去整整二十年后,该行为将不再具备被追溯和追究的可能。

但如果在二十年之后,司法机关认为该行为仍需要被追溯和追究的话,他们将会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提交申请并请求其进行全面核查。

然而,以下两种情况由于特殊原因,将不会受到追溯期限的限制:

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首次启动立案调查或人民法院正式受理案件之后,却有当事人逃避调查甚至拒绝接受审判的情况;

或者是在追溯期限内,被害者在法院、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正式受理案件后,仍提出了控告,然而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却没有按照程序进行立案调查的情况。

《刑法》第八十七条

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三、过失犯罪的量刑标准有哪些情况判刑

关于过失犯罪的量刑标准,由于涉及到具体的罪名,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探讨。通常情况下,相对于故意犯罪而言,过失犯罪的量刑相对偏于轻微。例如,在过失致人死亡罪的问题上,其对应的法律规定是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情节较为轻微则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而过失致人重伤罪则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法律惩罚。在更为严重的交通肇事事件中,如果行为人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他人重伤、死亡或者公共或私人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对应的刑期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但是,如果在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具有其他特别恶劣的情节出现,那么他将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倘若因为逃逸行为导致他人死亡,那么刑期将会延长至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当面对这些问题时,法院在裁量罪犯的刑罚时必须全面权衡犯罪的具体事实、性质、情节及其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力求制定出公正且符合实际情况的刑罚判决。

过失犯罪主观上指行为人无意图造成危害,而是因疏忽或过于自信忽略风险。疏忽大意是未预见自身行为危害,如驾车时忽略路况;过于自信则是虽预见风险却自信可避免,终导致不良后果。

网站地图

刑事辩护专业问答普法

全部

更多#刑事犯罪辩护相关

加载更多
更多

刑事犯罪辩护最新文章

遇到刑事犯罪辩护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