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金融诈骗辩护 > 诈骗案没有虚构事实怎么判

诈骗案没有虚构事实怎么判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9.09 · 1904人看过
导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罪的构成需满足两个关键条件:一是实施了虚构事实的行为,二是骗取的财物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若无虚构行为或骗取财物未达标准,则不构成诈骗罪。只有在被告人通过虚构事实导致受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据此交付财物,且财物数额符合法定标准时,方可认定为诈骗罪。因此,判断是否构成诈骗罪,必须综合考量虚构行为和财物数额两方面因素。
诈骗案没有虚构事实怎么判

一、诈骗案没有虚构事实怎么判

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17年修订)第二百六十六条明确规定,若要判定一起案件构成诈骗罪,必须同时满足“诈骗公私财物”这一行为特征以及所涉及财务达到“数额较大”或以上的标准。

若在案件当中缺少虚构事实的行为,那么这有可能并不符合诈骗罪拥有的构成要素。

倘若被告人的确实施了虚构事实的举动,然而却未能成功骗取到任何公私财物,或者骗取的财物数量并未达到“数额较大”的门槛,此时同样不能视之为构成诈骗罪。

唯独在被告人通过虚构事实行为使受害人产生了误解并以此认知做出了同意支付财务的决定,而且所涉财务达到了法定标准的条件下,我们才会将其判定为诈骗罪。

由此可见,在缺乏虚构事实行为的前提下,我们很难直接断言某项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诈骗案没有直接参与会被判罚吗

在涉及电信欺诈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倘若犯罪嫌疑人未直接参与欺诈行为,往往其应承受的刑事司法惩戒力度将有所降低,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逃避应尽的刑事法律责任。

根据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条款规定,被判定实施了对公众或个人财产进行非法侵占的行为者,如果涉案金额达到特定条件,将面临相应的惩罚。具体而言,若违法所得额不大,那么此类案件的被告人将接受为期不超过三年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分别附加罚款或罚金。而当涉案数额相当显著或存在其它严重情节时,被告人则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至十年不等,并且需要同时承担罚款或罚金的民事赔偿责任。尤为严重的情况下,即犯罪所得数额极其巨大或具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个案,被告将有可能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直至终身监禁,同时还需承担适用罚金或没收其全部财产的刑罚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明文规定,构成诈骗罪必须具备两大决定性要素:首先,须有实施虚构行为的不良事实;其次,被骗取的财产金额需达到预先设定的"数额较大"标准。倘若没有虚构行为或者所骗取的财产金额未能达到该标准,那么就无法判定其构成诈骗罪。唯有当被告人为达到目的而进行虚构事实,使受害者陷入误解进而交付财产,并且所骗取的财产金额恰好符合法律规定的标准时,才能被确认为诈骗罪。因此,要准确地判断某项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必须对虚构行为与财产金额这两个重要因素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评估。

网站地图

更多#金融诈骗辩护相关

加载更多
更多

金融诈骗辩护最新文章

遇到金融诈骗辩护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