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损害赔偿 > 名誉毁谤 > 诽谤罪次数是多少

诽谤罪次数是多少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8.31 · 1737人看过
导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诽谤罪的成立不仅取决于行为的频率,更重要的是“情节严重”这一核心要素。即使多次诽谤行为单独看未达严重程度,但累计后可能导致罪名成立。是否构成诽谤罪需综合考量言论内容、传播效果等因素。若诽谤行为严重影响社会秩序或国家利益,即使无个人起诉,也可能违法。法院在审理时,如遇取证难题,可请求警方协助。总之,诽谤罪的判定需全面评估,而非仅看行为次数。
诽谤罪次数是多少

一、诽谤罪次数是多少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之明文规定,诽谤罪的成立建立在诸多要素之上,而不仅仅是数量上的累积。

对于“情节严重”的要求是该罪名成立的核心要素。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某人频繁地实施诽谤行为,但是每一次的行为并未满足“情节严重”的法律要求,那么很可能无法根据此定性为诽谤罪。

然而,倘若这些诽谤行为持续累积,逐渐达到“情节严重”的标准,那么这无疑会引发诽谤罪的指控。

至于是否真的构成诽谤罪,还需根据具体案情进行深入剖析,其中涉及到诽谤言论的内容、表达方式、传播范围以及所产生的实际结果等多方面因素。

若诽谤行为对社会公共秩序及国家利益构成严重威胁,即便受害人并未提出诉讼,也有可能触犯相关法律。

当受害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时,如因证据收集困难,人民法院有权请求公安机关提供必要的协助。

因此,我们必须明确,诽谤罪的认定并非仅仅依赖于行为次数,更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复杂的因素。

即使行为次数较少,但若诽谤行为严重,仍有可能构成犯罪

反之,即使行为次数较多,但若情节轻微,则未必构成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二、诽谤罪次数是多少次

依据现行法律法规,若通过互联网发布恶意诽谤他人的言论,并且该诽谤性内容的实际访问和浏览量达到了至少5000次或以上,亦或是被转发次数达到了至少500次或以上,便可被视为触犯刑法所定义的“情节严重”范畴,可能会涉及到诽谤罪的追究责任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此类案件通常被划分为自诉类型。当行为人的行为达到“情节严重”这一标准时,将会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等刑事惩罚。

就具体罪行而言,诽谤罪特指恶意捏造并传播虚假事实,意图损毁他人尊严及声誉的严重违法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倘若犯罪嫌疑人能够主动归还赃款或者将款项交由公安机关保管,那么其申请取保候审的成功率相对较高。在收到犯罪嫌疑人提出的取保候审申请之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以及人民法院有义务在七个工作日内对申请进行审核并给出明确回复。取保候审期限结束后,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需将保证金如数退还给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同时向保证人宣布解除担保责任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之明文规定,诽谤罪的成立建立在诸多要素之上,而不仅仅是数量上的累积。

对于“情节严重”的要求是该罪名成立的核心要素。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某人频繁地实施诽谤行为,但是每一次的行为并未满足“情节严重”的法律要求,那么很可能无法根据此定性为诽谤罪。

然而,倘若这些诽谤行为持续累积,逐渐达到“情节严重”的标准,那么这无疑会引发诽谤罪的指控。

至于是否真的构成诽谤罪,还需根据具体案情进行深入剖析,其中涉及到诽谤言论的内容、表达方式、传播范围以及所产生的实际结果等多方面因素。

若诽谤行为对社会公共秩序及国家利益构成严重威胁,即便受害人并未提出诉讼,也有可能触犯相关法律。

当受害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时,如因证据收集困难,人民法院有权请求公安机关提供必要的协助。

因此,我们必须明确,诽谤罪的认定并非仅仅依赖于行为次数,更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复杂的因素。

即使行为次数较少,但若诽谤行为严重,仍有可能构成犯罪;

反之,即使行为次数较多,但若情节轻微,则未必构成犯罪。

网站地图

更多#名誉毁谤相关

  • 332次阅读
  • 诽谤罪判定不单看次数,关键在于言论是否严重损害他人尊严和名誉,及是否造成精神创伤、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或恶劣社会影响。即使诽谤次数少,若负面效应严重,仍可能构成犯罪。
    2024-09-18 995次阅读
  • 2024.07.26 1480次阅读
  • 303次阅读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诽谤罪的成立不仅取决于行为的频率,更重要的是“情节严重”这一核心要素。即使多次诽谤行为单独看未达严重程度,但累计后可能导致罪名成立。是否构成诽谤罪需综合考量言论内容、传播效果等因素。若诽谤行为严重影响社会秩序或国家利益,即使无个人起诉,也可能违法。法院在审理时,如遇取证难题,可请求警方协助。总之,诽谤罪的判定需全面评估,而非仅看行为次数。
    2024-09-18 1124次阅读
  • 2024.08.25 1173次阅读
  • 401次阅读
  • 诽谤罪的成立不仅取决于诽谤行为的次数,而更关注其严重性和后果。 即使只有一次诽谤行为,如果故意捏造虚假信息并广泛传播,导致受害者精神受损、自我伤害或名誉严重受损,也可能构成诽谤罪。 因此,重要的是评估诽谤行为的影响力和受害者的实际损害,而非单纯计算发生的次数。
    2024-09-18 1020次阅读
  • 2024.08.23 1626次阅读
  • 459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名誉毁谤最新文章

遇到名誉毁谤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