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取保候审 > 取保候审后多久被拘留

取保候审后多久被拘留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8.22 · 1264人看过
导读:在中国,取保候审后是否会被拘留并无固定时间限制,这取决于案件的具体情况和司法程序的进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但这个期限并非必然导致拘留,拘留时间会根据案件侦查、公诉和审判等阶段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在取保候审期间发现无需追究刑事责任或期限届满,应解除取保候审措施。因此,拘留可能在取保候审期限内发生,也可能在其后,具体由案件进程和司法裁决决定。
取保候审后多久被拘留

一、取保候审后多久被拘留

在办理取保候审手续之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并未对当事人具体需要等待多长时间才会面临拘留做出硬性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之规定,当事人获得取保候审资格的最长时限为十二个月,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此期间内必定会发生拘留事宜。

具体拘留时间将视案件的实际状况而定,其中包括案件侦查阶段公诉阶段以及审判阶段等各个环节的推进程度。

若是在取保候审期间发现案情不具备刑事责任追究必要或是取保候审期满之际,则应立即解除当事人的取保候审措施。

因此,拘留时间既有可能在取保候审期限之内,亦有可能在期限届满之后,具体取决于案件的整体进展以及司法机构的最终裁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二、取保候审后怎么申请

申请保释候审之文件需包含以下四个重要部分:

首先,载明申请人的基础身份信息,例如身份证号码、申请人与其被申请人之间的亲属关系、居住地址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其次,详尽地列出被申请人的初步身份信息,同时明确注明该被申请人于何时何地因何种罪行而被刑事拘留,并详细说明其目前被关押在何处;

再次,明确阐述申请保释候审的具体事宜;

最后,详细陈述申请保释候审的事实依据及理由。若由家属提出申请,建议提供一位在当地拥有稳定职业和居所的直系亲属作为担保人。在撰写此份申请时,请务必遵循规范用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在我国,对已采取取保候审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进行拘留与否以及采取拘留措施的时间长度并不存在固定规则,而是需要视案件的特殊性质及司法程序的推进状况而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之明确规定,取保候审的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然而,这种限制并非必定导致拘留措施的实施,拘留时间将主要依据案件的调查诊断、法定起诉和正当审判等关键环节的现实情况来灵活确定。若在取保候审期间发现无需承担刑事法律责任或者该期限已然到期,应当及时解除对被告人的取保候审措施。故而,拘留事宜有可能在取保候审期限内发生,亦有可能在其之后产生,最终决定权归属于具体案件的审理过程及司法裁判结果。

网站地图

更多#取保候审相关

  • 482次阅读
  • 在刑事拘留期间随时可以向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申请取保候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2024-05-13 1099次阅读
  • 2024.10.01 1398次阅读
  • 366次阅读
  • 在中国法律体系中,行政拘留不享有取保候审的权利。 而在刑事拘留的情况下,当事人有权申请取保候审,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定申请期限,但通常建议在被拘留后的三个工作日内提出。 特殊情况下,这一期限可延长至三十个工作日。 取保候审的申请需满足一定条件,如可能被判处的刑罚较轻,或虽重刑但取保不会危害社会安全。
    2024-09-02 1365次阅读
  • 2024.07.22 1513次阅读
  • 436次阅读
  • 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旨在避免不必要的羁押。 被取保候审者需遵守多项规定,包括不擅自离开居住地、及时报告个人信息变动、按时应讯、不干扰证人及破坏证据。 违反规定可能导致保证金被没收,甚至面临监视居住或逮捕等更严格的处罚。 这一制度强调了对犯罪嫌疑人权利的保护和对法律程序的尊重。
    2024-09-02 942次阅读
  • 2024.10.25 1653次阅读
  • 300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取保候审最新文章

遇到取保候审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