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事诉讼受理条件有哪些
在民事诉讼领域内,法院决定受理一桩诉讼案件的关键因素在于:作为提起诉讼的前提条件,原告必须与涉案的问题存在着明确而直接的利益关联,同时作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一份子,亦或是作为自然人参与到了诉讼之中;
其次,对于被告方的身份,其也必须是清晰可见、具体可辨的;
再次,所涉及的争议事项,必须要处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职权范围之内,并且受诉法院对此类事项拥有管辖权;
再者,作为构成诉讼请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告需要提供一套详细且具体的诉讼请求,包括相关事实及理由等要素。一旦满足了上述所有条件,那么人民法院就应当依法予以受理。在此过程中,原告需要将希望得到法院确认或保护的民事权益内容及其所依据的事实与理由表达得明确无误。同样重要的是,所主张的案件必须属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职权范畴,并由具有管辖权的受诉法能进行审理。如此一来,就能保证民事诉讼受理的合法性以及案件的适宜性和可审理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二、民事诉讼受理和立案是一回事吗
1.含义有所区别。就字面意义而言,所谓受理,是指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起诉申请进行实地审查以后,确认其符合法定规定的起诉要件之后,签署接受申请并决定于案情展开正式审理的决定,进而启动诉讼程序的一种司法行为。而立案,则是指人民法院根据法定管辖权限,对控告人递交的相关资料进行快速核实并决定予以受理,以便展开进一步审查及处理的过程。
2.实施时间不尽相同。相较受理来说,立案属于其一个必要环节,且自受理开始至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期间被称为受理期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通常情况下,民事诉讼的立案审核期为七日之内。而在实际操作中,具体的立案审核时间可能因各种因素而有所延缓或提前。
3.设定的条件也各具特色。凡提起民事诉讼,须满足以下几个必要条件才能被视为立案审核通过:
首先,原告需为案件中具有直接利益牵扯或者利弊关联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
其次,诉状中需要针对被告方定性清晰明确;
再次,对裁判请求及其依据需具备明确化的表述;
最后,诉讼的内容应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法定范畴且接收申请的人民法院亦拥有相应的管辖权力。对比之下,仅有经过受理环节确定符合立案要求的案件,才能够由人民法院正式启动立案程序并进行后续跟进调查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在处理民事纠纷的司法实践中,为了使法院的立案程序更加严谨和有序,通常需要满足如下几个基本条件:首先,原告作为起诉方,必须与待解决的案子存在着直接的法律利益关系,并且其个人身份信息明确无误;其次,作为案件中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被告的身份也应当清晰明了;再次,所涉及的争议事项必须属于法院的法定审理权限之内,同时法院还须具备对该类案件的管辖权;最后,原告在提起诉讼时,必须向法院提交详细的诉讼请求以及相关的事实依据和法律理由。只要上述条件得到充分满足,那么法院就应该依照法律规定予以正式立案,以确保案件的审理过程合法、适当、具有可操作性。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