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帮别人逃税有什么责任
逃避税金所面临的行政责任及刑事责任,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行政责任方面——对于故意隐匿税金或逃避交纳税金行为的纳税人,有关部门有权追回其未支付或未足额支付的税收、滞纳金,同时还可以处以未支付或未足额支付的税收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其次,若该行为涉嫌犯罪,那么相关机构将会依法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针对偷逃税的犯罪行为,我国刑事法律体系设定了详尽的量刑标准
1、采用多层次处罚措施:根据偷逃税涉及金额的大小,我国刑法规定了两个不同档次的量刑区间:一是偷逃税金额超过应纳税额的10%,且偷逃金额达到1万元人民币的,或者因为偷逃税曾受到税务主管部门的两次行政处罚后再次偷逃税的,将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惩罚;另一个档次则是偷逃税金额超过应纳税额的30%,且偷逃金额达到10万元人民币的,这种情况将处以3至7年有期徒刑不等的惩罚。需要注意的是,各类别偷逃税的金额须按相应阶层次处罚范围进行判罚,不可随意跨越;如果违反这一原则,就可能会导致判刑畸轻或畸重的后果。
2、对个体纳税人的偷逃税行为处以罚金——基于偷逃税犯罪行为的贪婪特性,无论是在哪个档次的量刑区间内,对涉案当事人除了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等常规刑罚外,都必须附加"处以偷逃税额5倍以下罚金"的法规。
3、对单位犯罪实行双重惩罚制度:当纳税人有拖欠应纳税款的情节,但却通过转移或隐匿财产的方式逃避税务机关追查,使税务机关无法追回欠缴的税款,而欠缴税款总计在1万元人民币至10万元人民币之间时,该行为将被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以欠缴税款一倍至五倍的罚金;假如欠缴税款总额超过10万元人民币的话,将处以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以欠缴税款一倍至五倍的罚金。
此外,对于行为人在一段时间内多次实施偷逃税行径,而税收或司法机构未能及时发现,或者虽然已发现但是尚未做出适当处罚的,应视作犯罪持续发生。在此种情形下,所有逃漏税金总额应当累积计算,按照一次犯罪行为进行合并处罚,不再适用数罪并罚的处理方式。
然而若行为人已受过上述机构任何形式的处罚,那么他们之前的偷逃税行为将无需累计计算并合并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三条
【逃避追缴欠税罪】纳税人欠缴应纳税款,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致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欠缴的税款,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欠缴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欠缴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
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或者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帮别人逃税判多久刑事拘留
行为确属罪行。毕竟,协助他人逃避税收之举,已然触碰到了逃税罪这一严重犯罪的底线,涉案者自然沦为逃税罪的从犯,因而毫无疑问地成为罪犯。
依据我国现行各项律法,凡纳税人以欺诈、隐蔽等非法手段进行虚报或不履行纳税申报义务,以逃避应缴纳之税款,且数额较大,占应纳税额比例超过百分之十者,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严厉惩罚,同时还需承担相应罚金。
《刑法》第二百零一条
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对多次实施前两款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
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对于蓄意隐藏或者规避税务义务的行为,纳税人须承担相应的行政及法律责任。在行政方面,此类行为涉及的纳税人必须补缴欠缺的税款以及对应税收滞纳金,并且还需要另外支付未缴纳税款总额50%到5倍的罚款。而在刑事层面,根据涉案金额的不同,此类偷逃税行为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是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还将面临偷逃税款数额五倍以下的罚金。如果涉及到单位犯罪,那么将会采取双重惩罚机制。对于多次实施偷逃税行为的情况,应当进行累加计算,并按照总计金额进行处罚。已经受到过处罚的行为,将不会再次进行累加计算。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