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取保候审 > 盗窃多久可以解除取保候审

盗窃多久可以解除取保候审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7.20 · 1265人看过
导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之规定,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身处的取保候审措施最长期限为十二个月。在这期间内,若该嫌疑人或被告人并未出现取保候审中断的情况,并且侦查、起诉以及审判过程并未停滞,倘若经过既定时间发现其不应再追诉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期限已至,则应立即解除对其的取保候审措施。在解除取保候审之后,必须及时告知被取保候审人及其相关单位。
盗窃多久可以解除取保候审

一、盗窃多久可以解除取保候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之规定,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身处的取保候审措施最长期限为十二个月。在这期间内,若该嫌疑人或被告人并未出现取保候审中断的情况,并且侦查、起诉以及审判过程并未停滞,倘若经过既定时间发现其不应再追诉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期限已至,则应立即解除对其的取保候审措施。在解除取保候审之后,必须及时告知被取保候审人及其相关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二、盗窃多久取保候审有案底

所谓的"取保候审",即是一项刑事执法过程中的特殊强制措施,在这一阶段内,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并不会留下案底纪录。在未经生效法庭审判且判定其为法律上的有罪前,都不能以此推断当事人存在犯罪行为。若在取保候审期间,当事人严格遵循相关规定,最后所涉及的案件也未能落下确定性的有罪判决,那么该名当事人将不可能出现任何形式的犯罪纪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的明确规定,对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所采取的取保候审措施,最长有效期仅为十二个月。在此期间内,如若此类人员尚未出现任何可能导致取保候审失效的状况,同时侦查、起诉及审判程序也没有受到阻碍,那么,在规定的时限过后,应当果断地解除对他们的取保候审措施。当然,在解除取保候审后,有必要迅速地通知被取保候审者本人及对应机构及其有关方面。

网站地图

更多#取保候审相关

  • 471次阅读
  • 1、盗窃案中行为人涉嫌盗窃的,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2、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2024-09-04 1016次阅读
  • 2024.08.22 2935次阅读
  • 395次阅读
  •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之规定,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身处的取保候审措施最长期限为十二个月。在这期间内,若该嫌疑人或被告人并未出现取保候审中断的情况,并且侦查、起诉以及审判过程并未停滞,倘若经过既定时间发现其不应再追诉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期限已至,则应立即解除对其的取保候审措施。在解除取保候审之后,必须及时告知被取保候审人及其相关单位。
    2024-09-02 908次阅读
  • 2024.09.01 3444次阅读
  • 348次阅读
  • 取保候审适用于涉嫌轻微盗窃,刑期管制、拘役或附加刑,且社会风险小的嫌疑人。符合条件者包括:低刑级且不致引发较大风险者,身体状况特殊如严重疾病者。取保期间须遵守规定,不得随意离开。羁押期满未结案者适用。累犯、首犯、自残逃脱者、危害国家安全、暴力重罪及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者不得取保。公安机关执行取保程序。
    2024-07-09 1228次阅读
  • 2024.07.27 91252次阅读
  • 466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取保候审最新文章

遇到取保候审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