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刑事犯罪辩护 > 掩饰隐瞒是什么罪

掩饰隐瞒是什么罪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7.20 · 2383人看过
导读:涉及掩饰或隐藏犯罪所得,将视为破坏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行为。自然人犯此罪,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者,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此罪,将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按上述规定处罚。
掩饰隐瞒是什么罪

一、掩饰隐瞒是什么罪

在涉及到掩饰或隐藏犯罪所得相关问题时,通常会被判定为掩饰或隐藏犯罪所得罪这一犯罪类型,这属于破坏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范畴之内。若自然人实施此类行为,将会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刑罚,同时还将接受罚款的处罚;如果情节严重,则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且需要承担相应的罚金。而对于单位实施此类行为,将会受到罚金的惩罚,同时也会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进行相应的处罚,具体处罚标准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二、掩饰隐瞒罪初犯无前科

初犯者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具体所判处的确切刑期,需根据多重因素综合考虑后才能确定。一般的处置原则如下:

首先,对于触犯了掩饰犯罪所得罪的行为人,法律会给予相应的刑罚判决,通常需要在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之间进行选择,同时还将对其实行单一或多个金额的罚金制裁;

其次,如果此类行为的程度较为严重,犯罪分子将会被罚款三年以上但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且同样会伴有罚金的处罚。

最后,存在一些人,他们在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时表现出了法定意义上的从宽处罚情节,或者在为自己的近亲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时,他们属于初犯以及偶犯的情形下,我们可以考量这些因素并认为他们的犯罪情节相对轻微,可以免于刑事处罚。关于隐瞒犯罪所得罪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四个:

第一,客体为司法机关运作过程中的犯罪查证和犯罪追回工作;

第二,客观方面包括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等行为的掩饰以及隐藏;

第三,主体为16岁及其以上,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最后,主观要求须是一种明确的感觉,应明知该物件很可能是犯罪所得或犯罪所得收益,一旦行为人明确知晓该物件很可能是犯罪所得,便可断言他们已经在主观上形成了明显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涉及对犯罪所得进行掩盖或者隐匿的行为,将被视作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的犯罪行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此类违法行为,自然人犯下该罪名,可能会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的刑罚,同时还需缴纳罚金;如果情节较为恶劣,则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样需要承担相应罚金的处罚。而对于单位实施的此类犯罪行为,将会受到罚金的严厉惩罚,并且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责任人员,也将按照上述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罚。

网站地图

更多#刑事犯罪辩护相关

  • 322次阅读
  • 涉及掩饰或隐藏犯罪所得,将视为破坏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行为。自然人犯此罪,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者,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此罪,将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按上述规定处罚。
    2024-09-04 1376次阅读
  • 2024.06.03 1603次阅读
  • 484次阅读
  • 法律规定的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指的是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窝藏,是指为犯罪分子提供藏匿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处所,有隐匿、保管的主观故意。转移,是指将犯罪分子搬动、运输其犯罪所得及其收益。
    2024-06-19 1496次阅读
  • 2024.05.07 2738次阅读
  • 303次阅读
  •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指故意窝藏、转移、收购、销售或以其他方式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妨碍司法机关正常运作的行为。构成要件包括:犯罪客体为司法机关正常活动;客观行为包括窝藏、侵占、贩卖等;主体为年满16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主观上需故意为之。
    2024-09-04 1222次阅读
  • 2024.09.29 1839次阅读
  • 480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刑事犯罪辩护最新文章

遇到刑事犯罪辩护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