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暴力犯罪辩护 > 紧急情况有抢劫罪吗怎么判

紧急情况有抢劫罪吗怎么判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6.05 · 1881人看过
导读: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暴力、恐吓等手段强行掠夺公私财物的犯罪。判断标准包括:侵犯财产所有权和人身自由权,采用暴力或威胁手段,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实施强制手段抢夺财物,犯罪主体为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且主观心态为直接故意和非法占有意图。
紧急情况有抢劫罪吗怎么判

一、紧急情况有抢劫罪吗怎么判

抢劫罪,即是指蔑视法律之规范,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暴力、恐吓等手段,强行掠夺公共财产私人财产违法犯罪行为

关于抢劫罪的判断标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该罪所侵害的客体主要是公共财产与个人财产的所有权以及公民的人身自由权

而对于抢劫罪犯而言,他们的最终目的并非在于侵犯他人的人身自由权,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财物。

因此,无论犯罪嫌疑人是否成功地获得了财物,亦或是被抢财物的价值大小如何,只要其行为是出于非法占有目的,并且在现场采取了暴力或暴力威胁等手段,那么便可视为涉嫌抢劫罪;

其次,从客观层面来看,抢劫罪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行为人对公私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守护者当场使用暴力、恐吓或者其他对人身实施强制的方法,从而强行掠夺公私财物的行为;

再次,从犯罪主体角度分析,抢劫罪的主体可以是任何一个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只要年龄达到14岁即可;

最后,从主观层面来看,抢劫罪的主观心态必须是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明确意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

【抢劫罪】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七)持枪抢劫的;

(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二、紧急情况下未取得家属同意可以做手术吗

紧急情况下,可以未取得家属同意就做手术,但是需要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

因为法律规定,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条

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

法律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它可以保护弱者,制约强者,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但是,法律的力量并不仅仅在于它的规定和惩罚,更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理解和遵守。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紧急情况有抢劫罪吗怎么判”,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学习和理解法律,去遵守法律,去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法治社会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公正和公平。

网站地图

更多#暴力犯罪辩护相关

  • 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暴力、恐吓等手段强行掠夺公私财物的犯罪。判断标准包括:侵犯财产所有权和人身自由权,采用暴力或威胁手段,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实施强制手段抢夺财物,犯罪主体为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且主观心态为直接故意和非法占有意图。
    2024-09-06 874次阅读
  • 2024.09.07 3199次阅读
  • 通常情况下,刑拘期限法定为三天。特殊情况下,可延长至四至十四天。对于流动作案、多起案件或团伙作案等严重犯罪,刑拘可延至三十天,以便公安机关深入调查。但需谨记,刑拘只是紧急措施,非最终定罪。
    2024-09-06 951次阅读
  • 2024.08.20 11520次阅读
  • 紧急情况下,当个人合法权益受侵害且来不及通过正规途径求助时,《民法典》允许实施自助行为,如扣押侵权财物以自保,但须在必要且不影响权益最小限度内进行,以防止进一步损失。前提是合法权益处于危急且无法及时得到官方保护的状态。
    2024-09-18 1150次阅读
  • 2024.09.06 3938次阅读
  • 情况紧急时可以采取自助行为。自主行为是指权利被侵害的人,没有按法律上的正式程序,而是凭借自己的力量来恢复权利的行为。《民法典》规定,当公民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如果情况紧迫且不能及时获得国家机关保护,不立即采取措施将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被侵权人是可以采取扣留侵权人的财物等合理措施的,但前提是要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必要范围内。
    2024-10-03 1242次阅读
  • 2024.08.09 3433次阅读
  • 《刑法》第二十一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025-02-04 913次阅读
  • 2024.07.10 8597次阅读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