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行为算是个人诈骗
1.以不法占有所图谋,运用编造虚假情节或者掩盖真实状况之手段,最终获取金额数量较大的公私财务的行为皆涵盖于诈骗范畴之中;
2.本种犯罪对客体的侵害,主要涉及到公私财物的所有权益。
诈骗罪所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家、团体或者个人拥有的财产,而非通过欺骗手段获取其他任何非法利益,更应将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排除在外。
从本罪用客观角度展现出来的情况来看,使用欺骗性手段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其次,此等欺诈行为使得受害方产生了误解,再次,要构成诈骗罪就必须让受害者在误解的基础上做出财务处置,最后,当欺诈行为使得受害者进行财产处理之后,行为人才能够获得财产,从而给受害者的财产带来损失。
总的来说,本罪中的犯罪主体是全民性质的,只要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并具备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的自然人均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此外,主观层面上,本罪表现为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明确意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什么行为算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给不法侵害人造成一定损害的防卫行为。
我国刑法理论认为,正当防卫的行使需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不法侵害现实存在;
(2)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3)具有防卫意识,防卫人具有出于保护合法权益的动机;
(4)针对侵害人防卫;
(5)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刑法》第二十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法律是社会的基石,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手段。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什么行为算是个人诈骗”,法律不仅是一种规定,更是一种教育和引导。我们应该从法律中学习如何正确地行事,如何尊重他人的权益,如何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法治社会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公正和公平。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