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诉讼仲裁 > 诉讼管辖 > 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区别有哪些?

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区别有哪些?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5.07 · 1498人看过
导读:两者差异明显,主要体现在适用人群、构成要素、法律影响力、期间计算起点、期间调整及法院自主适用等方面。据现行法规,民事权益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这些差异使得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诉讼时效,确保权益得到及时保护。
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区别有哪些?

一、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区别有哪些?

两者之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其所适应的使用人群有所差别;

其次,二者的构成要素也有所不同;紧接着,它们在法律领域中的影响力也各不相同;

再者,它们在期间计算起点上也存在明显的区别;接着,在于期间是否可以调整这一问题上,同样存在较大的差异;当然,最终表现出来的是法院对于这两种诉讼时效的自主适用情况也有所不同。

根据现行相关法规的明文规定,请求人民法院保护民事权益的诉讼时效应为三个自然年度。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二、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区别

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区别:

1、适用对象不同:

诉讼时效适用于请求权;除斥期间适用于形成权

2、法律效力不同:

诉讼时效的法律效力表现为胜诉权之丧失,权利本身并不消灭;除斥期间的法律效力表现为形成权的消灭。

3、价值取向不同:

设置诉讼时效的价值在于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加速财产的流转,消灭原有法律关系;设置除斥期间的价值在于消除当事人关系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维护交易安全,维护原有法律关系。

4、期间和计算不同:

诉讼时效一般长于除斥期间,而且诉讼时效可能中止、中断甚至延长;而除斥期间固定不变。

5、适用的主动性不同:

法官不能主动适用诉讼时效,只在义务人主张时效利益时,法官才能适用;但是法官可以依职权主动适用除斥期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九十三条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第一百九十九条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撤销权、解除权等权利的存续期间,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产生之日起计算,不适用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存续期间届满,撤销权、解除权等权利消灭。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法律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它既保护我们的权益,也规范我们的行为。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充分了解和理解法律,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虽然法律可能看起来复杂和深奥,但是只要我们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和理解,就能够掌握它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区别有哪些?”,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次学习和理解法律的机会,我们应该抓住这些机会,不断提高我们的法律素养,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网站地图

更多#诉讼管辖相关

加载更多
更多

诉讼管辖最新文章

遇到诉讼管辖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