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金融诈骗辩护 > 利用合同诈骗1百万判多久?

利用合同诈骗1百万判多久?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3.01 · 1989人看过
导读:利用合同诈骗1百万可能会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法院判刑之前,涉案当事人可能已经将全部的诈骗所得上交。对利用合同诈骗1百万判多久依旧不清楚的,可以选择继续阅读这篇文章。
利用合同诈骗1百万判多久?

一、利用合同诈骗1百万判多久?

1、利用合同诈骗1百万可能会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产权证明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2、表见代理合同诈骗罪不能同时追究

表见代理与合同诈骗罪的成立是矛盾对立的双方,二者不能兼容,同一个第三方当事人,不可能即成为合法有效的合同当事人,又成为合同诈骗行为的受害人

二、合同诈骗罪的客观要件是什么?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且数额较大的行为。对于以签订合同的方法骗取财物的行为,认定行为人是否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关键在于查清行为人在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也就是说,行为人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者担保,故意制造假象使与之签订合同的人产生错觉,“自愿”地与行骗人签订合同,从而达到骗取财物的目的,这是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犯罪在客观方面的主要特征。具体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行为人根本不具备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

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应当以签订合同时行为人的资信或货源清况作依据。比如签订购销合同时,供货方既没有实物储备,也没有货物来源,利用一些单位急于购买紧俏或便宜物资的心理,虚构货源,骗取信任,接受合同预付款或定金后,逾期又不履行合同,就可以认定为没有实际履约能力。要区别两种情况:一种是行为人签约时虽无实际履约能力,但签约之前与他人有购买同一标的物的要约或合同,签约后因原订合同的一方毁约,致使后一个合同不能履行的,可视为有一定的合同履行能力;另一种是行为人签约时根本没有履约能力,仅仅是在签约后才去与第三方签订相同内容的购销合同,事实上又未兑现,这种情况就不能认定行为人具备履约能力。如果不看签约时的实际履约能力,仅仅根据签约后的履行表现来作判断,很容易使犯罪分子蒙混过关。当然,还要注意区别根本无履行合同能力与有部分履行合同能力的界限,只有完全没有履行合同能力的才能以诈骗罪论处。

2、采取欺骗手段。欺骗手段绝大多数是作为,而不可能是单纯的不作为

欺骗手段表现为行为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虚构事实,是指行为人捏造不存在的事实,骗取被害人的信任。其表现形式主要是:假冒订立合同必需的身份;盗窃、骗取、伪造、变造签订合同所必需的法律文件、文书、制造合法身份、履约能力的假象;虚构不存在的基本事实;虚构不存在的合同标的;等等。隐瞒事实真相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掩盖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其表现形式主要是:隐瞒自己实际上不可能履行合同的事实,隐瞒自己不履行合同的犯罪意图;隐瞒合同中自己有义务告知对方的其他事实。

3、使与之签订合同的人产生错误认识

这种错误认识是指对能够引起处分财产的事实情况的错误认识,而不是泛指受骗者对案件的一切事实情况的错误认识,在合同诈骗犯罪中,受骗者的错误认识是由于行骗者的行骗行为所引起的,在时间顺序上,欺骗在先,是受骗者产生错误认识的原因。受骗人产生错误认识在后,是欺骗的结果。如果他人错误认识在先,行为人利用他人的错误认识取得财物,只能作为民事纠纷而不能作为诈骗犯罪处理。如果行为人虽然采取了欺骗手段,他人认识上也存在错误,并基于这种错误认识错误地处分了财产,但欺骗手段与错误认识之间缺乏因果联系,也不能以合同诈骗罪论处。

4、被骗人自愿地与行为人签订合同并履行合同义务

交付财物或者行为人(或第三人)直接非法占有他人因履约而交付的财物。

三、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的区别有哪些?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的区别包括动机目的不同、履约能力不同等。

1、动机目的上区别

(1)行为人从签订合同时起就具有骗取的动机和目的。这种情况是比较典型的合同诈骗行为,诸名欺骗对方,签订子虚乌有的虚假合同;公民个人冒充法人单位对外签订合同;编造根本不存在的假单位、假账号、假标的等等。这种情况下所签订的合同一般都是虚假合同。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行为人与对方所签订的合同虽然为是真实的,但却根本无意履行或基本不想履行,具有这种目的行为人均应认定为合同诈骗。

(2)开始并无明显的骗取故意,本身也非完全没有履行能力,但合同签订后,抱着能履行则履行,履行不了就拉倒的放任心理,不做积极努力,致使对方遭受严重损失,而将较大数额财物归自己一方非法所有或占有。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没有直接骗取的故意,但对于对方的损失结果持明显的放任态度,属于间接故意的骗取行为,故只要符合诈骗罪的其他构成要件,可以按合同诈骗犯罪认定。

(3)在签订合同时行为人并无诈骗故意,但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或因履行困难,或因其他方面的动机,行为人的主观意念发生了变化,想无偿地非法占有或所有签约对方的财物或其它标的。如采取欺骗方式,收到对方货款不发货,或收到对方货物及劳动成果不支付款项,或者对借贷来的款不再有偿还的意思和行为。此时,行为人便已经具备了非法所有或占有的目的。

(4)行为人在与对方签订合同时,内心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对于是否履行义务,是否非法所有或占有他人财物,内心还没有确定的意念,或者对自己最终无履行约能力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主要指行为人实际上并非完全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在合同签订后,由于客观上的不利条件,使行为人最终不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时,如果返还了货款、预付款、定金、标的物等,就意味着尚未形成非法所有或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否则,可以认定行为人具有了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

(5)履约时具有相应的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担保,与对方签订的合同也基本无虚假,开始行为人没有骗取的故意,虽有一定欺诈性质,如夸大履约或担保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指标等等,但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或其它外在原因,虽经行为人积极努力,但合同最终无法履行或未能完全履行的,行为人也不具有非法所有或占有的故意,应按合同纠纷处理。

2、从履约能力和履约行为上区别

(1)有相应的履约能力而不履行。行为人具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担保,但根本无意履行合同,承担义务,只想单方享受权利,没有实际履约行为,这种行为应属利用合同进行诈骗。在同样的前提下,如行为人确想履行合同,也有积极的履约能力,但由于各观原因合同终未履行,行为人或其担保人又承担违约或赔偿责任的,则属合同纠纷。

(2)无履约能力也不履行的。一般来说,既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又无担保,所签订的合同对于对方来说只能是虚假的,如签我后“货款一到手,人往远处溜”,就是比较典型的利用合同诈骗。行为人往往是“三无”皮包公司,或者是以诈骗为常业的不法分子。但有一种情况应属例外,即有的行为人签约时虽无履行能力,但签约后在合同履行期限内具有积极的履约行为,最终未给对方造成损失,或虽造成了一定损失,但确实做出了真正努力,并不逃避债先斩后奏,则应按合同纠纷处理。

(3)具有部分履约能力和部分履约行为的。待业人在具有部分履行合同能力的情况下,采用夸大履约能力的办法,取得对方信任与其签订合同,合同生效后,虽为履行合同做了积极努力,但未能完全履行的,应按合同纠纷处理。同样前提,签约后,行为人消极履行合同或对合同履行结果放任自流,从而使对方遭受较大经济损失的,结合财物数额、去向、行为人的态度等情况具体分析上,有的则应按合同诈骗处理。夸大履约能力增强对方信任以骗签合同,往往容易造成纠纷,但这与利用合同诈骗是有区别的。

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人利用合同诈骗100万元,通常都会因为犯了合同诈骗罪被量刑。由于涉案金额特别巨大,受到的刑事处罚通常也是比较严重的。对利用合同诈骗1百万判多久存在其他相关疑问的,可通过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我们会匹配专业律师为您解答问题。


网站地图
延伸阅读:

更多#金融诈骗辩护相关

  •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于诈骗行为所获得的不法收入为一万元人民币者,通常将面临刑事处罚,其具体刑期将会由法院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诸如犯罪类型、情节严重性、社会危害度以及被告人的悔罪表现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性考察后判决。一般而言,此类罪犯需承担的是三年以下年限不等的有期徒刑、拘役或主权管制,同时还需附加罚金之刑。而在实际量刑中,如能具备一些减轻或从轻论处的因素,被告人有望获得低于法定刑罚标准的处罚。
    2024-09-30 838次阅读
  • 2024.02.22 1519次阅读
  •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涉嫌诈骗且获利额为一万元的案件,通常情况下会被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且需要同时进行罚金的惩罚。而在实际裁决中,法官会依据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严重性、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以及被告人是否真诚悔罪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考量。若被告人能够主动投案自首或提供重要线索协助破案,则其可能获得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机会。
    2024-09-25 1459次阅读
  • 2024.02.24 1964次阅读
  • 根据我国法律,非法骗取他人资金超10,000元视为数较大,可判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2至20万元罚金。量刑时,法院会综合考虑犯罪性质、情节、社会危害及认罪态度,确保公正合理。
    2024-09-11 1149次阅读
  • 2024.03.01 2081次阅读
  • 在团伙诈骗获利1万元的案件中,量刑需综合考量被骗金额、行为恶劣度、罪犯悔过表现等因素。团伙犯罪中,各参与者依角色担责。若仅基于此案1万元赃款,或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及罚金。若涉弱势群体、多次诈骗或严重影响,量刑将更重。审判还考虑角色、自首、立功等。司法机构将依法公正裁决。
    2024-11-23 914次阅读
  • 2024.02.19 1489次阅读
  • 个人进行诈骗行为且获取收益达到了人民币15,000元,一般情况下将会被判处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且还需要同时接受罚金的处罚。关于具体的量刑标准,则是要结合罪犯所犯下的罪行实情、犯罪性质以及犯罪情节,更要全面考虑到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若犯罪嫌疑人能够主动投案自首、有立功表现或者积极退还赃款等情节,那么就有可能获得相应的从轻或减轻的惩罚。
    2024-09-29 1469次阅读
  • 2024.02.20 1878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金融诈骗辩护最新文章

遇到金融诈骗辩护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