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金融诈骗辩护 > 以领导的名义实行诈骗怎么判?

以领导的名义实行诈骗怎么判?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2.20 · 2594人看过
导读:以领导的名义实行诈骗怎么判需要根据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的严重程度来认定,一般情况下,以领导的名义实行诈骗行为的,一般会被认定为招摇撞骗罪,会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会被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以领导的名义实行诈骗怎么判?

一、以领导的名义实行诈骗怎么判?

1、需要根据行为人所实施的实际行为的严重程度处理。

招摇撞骗罪,是指为谋取非法利益,假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进行诈骗,损害国家机关的威信及其正常活动的行为。

2、如果行为人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3、如果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构成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4、如果行为人冒充人民警察招摇撞骗的,应当对其从重处罚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七十九条

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冒充人民警察招摇撞骗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二、招摇撞骗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一)犯罪主体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非国家工作人员国家工作人员均可构成本罪。

(二)犯罪客体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威信及其正常活动。

这是本罪同侵犯财产权利的诈骗罪的主要区别之一。尽管行为人的撞骗行为也可能骗取财物,但由于行为人采用的是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手段致使人民群众以为这些不法行为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所为,因而直接破坏了国家机关的威信及其正常的活动。这也是本罪特殊的、实质的危害所在。

(三)犯罪主观方面

本罪在主观方面只能是出于故意,其犯罪目的是为了谋取非法利益。

这里所说的非法利益,不单指物质利益,也包括各种非物质利益。例如,为了骗取某种政治遇或者荣誉待遇等。但要注意的是本罪的主观恶性一般限制在“骗”的范围内,如果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抢劫、强奸的故意,冒充国家关工作人员只是一种给受害人心理上造成威胁,使之不敢反抗的手段,属于一种更为严重的犯罪。例如冒充缉私人员,威胁走私分子交出走私物品;冒充司法人员,逼迫被告人家属与之发生性关系等,都应分别以抢劫罪强奸罪等论处。

(四)犯罪客观方面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具有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进行诈骗的行为。

1、行为人必须具有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者职称的行为。包括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以及此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他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者职称的行为,例如普通机关的行政干部冒充公安机关的干部等。

2、行为人必须具有招摇撞骗的行为,即行为人要以假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或职称,招摇炫耀,利用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信任,实施了骗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以上两种行为必须同时存在,才可构成招摇撞骗罪。如果行为人仅仅是出于虚荣心而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但并未借此实施骗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则不构成招摇撞骗罪。

三、招摇撞骗罪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是什么?

两者的区别在于:

(一)前罪是以“骗”为特征的,被害人在受骗后往往是“自愿”交出财物或出让其他合法权益;而后罪,虽然也有“诈”的成分,但却是以“恫吓”被害人为特征,即对财物的持有者施以恫吓,造成其精神上的恐惧,出于无奈,被迫交出财物而出让其他合法权益。这是两者最主要的区别。

(二)前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管理秩序,是国家机关的威信及其正常的活动,其直接侵犯的不仅可能是财产权,也可能是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其他合法权益;而后罪侵犯的客体只能是公私财产所有权

以领导的名义实行诈骗怎么判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是行为人涉嫌招摇撞骗罪的,那么就会被处以相应的刑事处罚,如果是冒充警察招摇撞骗的,那么就会从重处罚。希望本篇文章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相关问题可以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咨询律图专业律师


网站地图
延伸阅读:

更多#金融诈骗辩护相关

加载更多
更多

金融诈骗辩护最新文章

遇到金融诈骗辩护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