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债权债务 > 个人债务 > 还完钱不给借条怎么办

还完钱不给借条怎么办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2.28 · 1918人看过
导读:当前的社会中,在就业、出行、购物等各种情形时,都是可能会遇到一些法律权益被他人侵害等一系列的法律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多学习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这样在面对这些法律问题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法律的方式来维权了。在本文内容中我们对还完钱不给借条怎么办进行了解答,希望能解答您的问题。
还完钱不给借条怎么办

一、还完钱不给借条怎么办

还完钱不给借条的,可以要求对方出具一个收据,证明债务已经还清。

一、收据可以按照以下要点书写:

1、写明标题;

2、正文主要表明收款人在什么时候收到对方交付的物品或者钱财,包含数量或者具体金额;

3、收据出具人签字、按手印或者加盖公章。

二、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六条

原告仅依据借据、收据、欠条债权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被告抗辩已经偿还借款的,被告应当对其主张提供证据证明。被告提供相应证据证明其主张后,原告仍应就借贷关系存续承担举证责任

被告抗辩借贷行为尚未实际发生并能作出合理说明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借贷金额、款项交付、当事人的经济能力、当地或者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当事人财产变动情况以及证人证言等事实和因素,综合判断查证借贷事实是否发生。

二、怎么打借钱不还的官司

打借钱不还的官司可以分以下几步:

1、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诉前财产保全就是将对方的账户、房子、车等财产查封上,防止对方转移财产,要结合各案的情况及对方的财产情况申请;

2、起诉。书写起诉状,并携带相关证据材料到被告所在地法院立案庭提交材料;

3、法院审理。双方在法庭上进行质证、辩论,根据事实进行判决。法定的一审审限是6个月,二审是3个月;

4、执行。如果判决下来了,对方拒不履行的,应在判决生效后2年内向法院提起强制执行

民法典

第六百八十一条

保证合同是为保障债权的实现,保证人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情形时,保证人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合同。

三、网友借钱不还怎么处理

遇到欠钱不还的,可以先与对方协商还款,协商不成的,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处理。

向法院起诉的,需要准备好相应证据,如借条原件,出借款项的证据等,该途径需要先支付法院的案件受理费,费用根据起诉金额而定。

《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条

借款合同借款人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民法典》第六百六十八条

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是自然人之间借款另有约定的除外。

借款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

《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九条

订立借款合同,借款人应当按照贷款人的要求提供与借款有关的业务活动和财务状况的真实情况。

对于还完钱不给借条怎么办的问题的答案,上述文章内容中已经作出了详细的解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是需要对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了解的,这样才能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您还有其他相关问题可以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咨询律图专业律师

网站地图

更多#个人债务相关

  • 3758次阅读
  • 还完钱不给借条的,可以要求对方出具一个收据,证明债务已经还清。一、收据可以按照以下要点书写:1、写明标题;2、正文主要表明收款人在什么时候收到对方交付的物品或者钱财,包含数量或者具体金额;3、收据出具人签字、按手印或者加盖公章。
    2024-09-20 1258次阅读
  • 2024.03.02 1947次阅读
  • 470次阅读
  • 还完钱出借人不给借条,借款人可以要求对方出具收据,也可以保留已经还款的录音、录像、聊天截图等证明还款的事实。我国民法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2024-09-02 1238次阅读
  • 2024.02.29 1929次阅读
  • 317次阅读
  • 还完钱不给借条的,可以要求对方出具一个收据,证明债务已经还清。 一、收据可以按照以下要点书写: 1、写明标题; 2、正文主要表明收款人在什么时候收到对方交付的物品或者钱财,包含数量或者具体金额; 3、收据出具人签字、按手印或者加盖公章。 二、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2024-09-17 953次阅读
  • 2024.02.28 2033次阅读
  • 8660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个人债务最新文章

遇到个人债务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