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众哄抢罪如何量刑处罚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八条规定:聚众哄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对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另据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
聚众哄抢公私财物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的起点标准。人数多、被抢物资重要、社会影响大、哄抢一般文物、哄抢次数多,属于“其他严重情节”。
聚众哄抢公私财物三万元至八万元以上,属于“数额巨大”的起点标准。
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属于“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一)哄抢重要军用物资;
(二)哄抢珍贵出土文物;
(三)哄抢抢险、救灾、救济、优抚等特定物资;
(四)煽动大规模、大范围哄抢活动,后果严重;
(五)造成公私财产巨大损失;导致公司、企业停业、停产;
(六)导致被害人精神失常、自杀。
二、对抢夺罪和聚众哄抢罪的具体分析
1.从主体上看二者的区别
抢夺罪与聚众哄抢罪的最主要的区别也是在于人数,聚众哄抢罪的人数众多,首要分子往往纠集多人对他人之财物进行哄抢,而抢夺罪的主体有时也可能会有多人,但在大多数情形之下往往是一人或者二人,人数不会太多。
2.从作案时间的长短上看二者的区别
抢夺罪从开始到结束往往时间很短,在被害人还来不及反应的情况时就已经把犯罪行为实施完毕了;聚众哄抢罪的作案时间往往较长,在大多数情形下往往是当着被害人的面事实的犯罪行为。
3.从犯罪行为上看二者的区别
抢夺罪重在“趁人不备,公然夺取”,强调出其不意,另被害人想不到;而聚众哄抢罪重在“哄”与“众”,强调一拥而上进行哄占。
4.从定罪量刑上看二者的区别
抢夺罪对参与犯罪的人,不管是一人还是多人都予以处罚;而聚众哄抢罪只对首要分子和积极参与者进行处罚,这与抢夺罪是有所不同的。
要注意,聚众哄抢数额不大、情节轻微的,虽然有聚众哄抢行为,仍不构成此罪。所谓聚众哄抢公私财物,是指三人或者三人以上联合起来,“蜂拥”抢夺公私财物。第一,必须是“聚众”哄抢。即从人数上来看,必须是三人或者三人以上,有时可能达上百人,二人或者二人以下构不成“聚众”;第二,必须是行为人联合行动;第三,哄抢的对象既包括公共财产,也包括私人所有的财产。
聚众哄抢罪如何量刑处罚相关知识延伸阅读
严重自然灾害发生后,国家民政部门为了保障灾区人民的生活,会下拨一些生活用品和食品,在分发日用品的过程中,有些人趁机哄抢,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并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如果情节严重,公安机关可能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那么,聚众哄抢立案标准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跟随了解下。
一、聚众哄抢立案标准是什么?
1、必须达到数额较大;
2、必须有情节严重的行为;
3、必须是哄抢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人。
4、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其他严重情节”;
(1)组织30人以上参与哄抢的;
(2)哄抢一般军用物资的;
(3)哄抢一般文物的;
(4)哄抢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等款物的;
(5)哄抢急需的生产资料的;
(6)哄抢三次以上的。
5、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1)组织150人以上参与哄抢的;
(2)哄抢重要军用物资的;
(3)哄抢珍贵文物的;
(4)哄抢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等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5)哄抢急需的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产,或者导致公司、企业停业、停产的;
(6)导致被害人精神失常、自杀的。
二、聚众哄抢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1、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成为本罪的主体,构成本罪。但并非是所有参加聚众哄抢的行为人,而是只有其中的首要分子或者积极参加的人才能成为本罪主体,“首要分子”,是指在聚众哄抢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人员。“积极参加的”人一般是指在聚众哄抢中,积极出主意,起骨干带头作用,哄抢财物较多的。
2、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具有聚众哄抢的故意,目的是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包括自己占有或者第三者占用。没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不能定本罪,实践中,有的人因与他人发生债务或财产纠纷,采用纠集多人强行夺取对方财物的方法,用以抵债,可以本罪论处。
3、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本罪的犯罪对象,是各种各样的公私财物。
4、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聚众哄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情节严重的行为。所谓聚众哄抢公私财物,是指三人或者三人以上联合起来,“蜂拥”抢夺公私财物。
综上所述,聚众哄抢救灾物资,会影响救灾进度,根据聚众哄抢立案标准,哄抢物品的组织者、哄抢物资价值超过四千元、并且情节严重的,公安机关可以立案,对当事人进行拘留。然后收集证据向检察院移送案件。该罪的量刑最高可以是十年有期徒刑,并处一定的罚金。
通过上述文章中的内容,详细大家已经对聚众哄抢罪如何量刑处罚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建议大家可以多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相关的法律知识,才可以在遇到法律问题的时候可以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针对上述文章中的问题,如果您还有不清楚需要了解的地方,可以直接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和律师进行在线沟通。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