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刑事犯罪辩护 > 根据规定偷盗别人微信犯罪吗?

根据规定偷盗别人微信犯罪吗?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9.24 · 35280人看过
导读:偷盗别人微信不一定构成犯罪,若是满足了盗窃罪的犯罪构成要件,那么就会构成犯罪。偷盗他人微信的行为首先属于违法行为,不构成犯罪的情形下,会受到行政处罚。如果依旧不知道偷盗别人微信犯罪吗,可以选择接着查阅此文。
根据规定偷盗别人微信犯罪吗?

一、根据规定偷盗别人微信犯罪吗?

1、偷盗别人微信不一定构成犯罪。

非法盗取他人的微信属于违法行为,属于侵犯他人的财产权和隐私权,如果因非法盗取他人微信造成他人的重大的经济损失的还会构成犯罪行为,构成经济犯罪,如果非法转移账号中的财产会构成盗窃罪。最高可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2、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如下:

(1)盗窃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2)盗窃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具有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3)盗窃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4)盗窃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二、盗窃案是公诉案件吗?

1、盗窃案件不一定是公诉案件。

只有刑事案件才被划分为公诉案件、自诉案件,而盗窃案件可能是治安案件、也有可能属于刑事案件。具体来说,若是盗窃行为不构成犯罪,那么盗窃案件就不属于公诉案件。

2、盗窃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具有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所谓秘密窃取,是指行为人采取自认为不为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经手者发觉的方法,暗中将财物取走的行为。其具有以下特征:

(1)秘密窃取是指在取得财物的过程中没有被发现,是在暗中进行的。如果正在取财的过程中,就被他人发现阻止,而仍强行拿走的,则不是秘密窃取,构成犯罪,应以抢夺罪抢劫罪论处, 如果取财时没有发觉,但财物窃到手后即被发觉,尔后公开携带财物逃跑的,仍属于秘密窃取,要以盗窃论处;如果施用骗术,转移被害人注意力,然后在其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取走财物的仍构成秘密窃取;如果事先乘人不备,潜入某一场所,在无人发现的过程中秘密取财的,也为秘密窃取。

(2)秘密窃取是针对财物所有人、保管人、经手人而言的,即为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经手人没有发觉。在窃取财物的过程中,只要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经手人没有发觉,即使被其他人发现的,也应是本罪的秘密窃取。

(3)秘密窃取,是指行为人自认为没有被财物所有人、保管人经手人发觉。如果在取财过程中,事实上已为被害人发觉,但被害人由于种种原因未加阻止,行为人对此也不知道被发觉,把财物取走的,仍为秘密窃取。如果行为人已明知被他人发觉即使被害人未阻止而仍取走的,行为带有公然性,这时就不再属于秘密窃取,构成犯罪的也而据其行为的性质以抢夺罪或抢劫罪论处,至于其方式则多种多样,有的是采取撬锁破门、打洞跳窗、冒充找人等人室盗窃;有的是在公共场所割包掏兜、顺手牵羊进行盗窃;等等。但不论其形式如何,只要其本质上属于秘密窃取,就可构成本罪的盗窃行为。

三、侵占罪与盗窃罪的区别是什么?

侵占罪与盗窃罪的区别包括行为人实际支配行为对象的时刻不同、犯罪主体不同等。

1、犯罪主体不同。

盗窃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侵占罪的主体则是特殊主体,要求行为人具有特定的身份,或为代为保管人,或为遗忘物拾得人、埋藏物发现人。

2、行为人实际支配行为对象的时刻不同。

盗窃罪行为人犯意产生之时并未实际支配行为对象,只是非法占有之意产生之后,基此犯意实施秘密盗取行为才获得行为对象的支配;侵占罪行为人则在犯意产生之前就有行为的实际支配。

3、危害行为不同。

盗窃罪的危害行为是秘密盗取,即采取自认为他人不知的方式非法获取他人财物,存在非为自己控制转为自己控制的取得过程;侵占罪的危害行为则是复行为,含非法占为己有及拒不退还(拒不交出)二行为要素,且不以行为对象的位移为必要。

4、行为对象不同。

盗窃罪的行为对象是他人的动产;侵占罪的行为对象是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及遗忘物、埋藏物,且不限于动产,不动产也可能成为《刑法》第270条第1款侵占罪的行为对象。

与其他偷盗行为一样,偷盗微信的行为也是一种违法行为,如果造成的后果严重,则有可能会构成犯罪。具体盗窃罪等的罪名是否成立,需要法院审理之后才可以确定。若是对偷盗别人微信犯罪吗还存在其他的疑问,可以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咨询问题,会有专业律师为您解答。


网站地图
延伸阅读:

更多#刑事犯罪辩护相关

加载更多
更多

刑事犯罪辩护最新文章

遇到刑事犯罪辩护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