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5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离婚 > 离婚官司,谁先起诉谁吃亏吗?

离婚官司,谁先起诉谁吃亏吗?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与@信金国律师联合整理 · 2022.08.13 · 1392人看过
导读:离婚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一种权利,在法律上并没有先提出一方就会吃亏的说法,当事人的离婚诉讼请求是否能够得到支持、财产如何分割、子女抚养权归属等问题还是要通过相关证据以及法律依据进行认定。

经常听到民间流传的一种说法,叫做“谁先起诉谁吃亏”。

这个问题,在我们团队日常的法律咨询中也时常被问到。

一、从法律角度来说

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原告与被告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他们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离婚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一种权利,在法律上并没有先提出一方就会吃亏的说法,当事人的离婚诉讼请求是否能够得到支持、财产如何分割、子女抚养权归属等问题还是要通过相关证据以及法律依据进行认定。

二、从实践角度来说

事实上,先起诉离婚从实践角度来说又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我们先搞清楚离婚的本质是什么?解除两人的夫妻关系?毫无疑问所有离婚官司首要解决的是要不要离婚,而要不要离婚这个又仅仅是时间进程而已,并不决定官司的实质性输赢。

离婚官司的本质是孩子和财产的争夺。

财产的争夺,说白了,就是捉迷藏的游戏,在离婚诉讼中,财产摆上台的一般是要平分的,只有个别财产的权属有争议,因此在起诉之前,完成上述两个环节,基本就能很好的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了。

可能有些人会以为,只要律师上了法庭就能力挽狂澜,决定成败。

有些人以为法官才是离婚案的主宰,搞定法官就搞定一切。

对方的财产都摆不上台,你怎么让法官判给你?你自己的财产都藏不住,你怎么让法官不分割?有多少律师有能耐,可以在诉讼过程中帮你找到更多的财产?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能明白大部分离婚案需要抢占先手,因为你抢占了先手,你先起诉了对方,你封住了对方的财产。

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诉讼期间里,对方没法转移个人名下的财产。

所以对于离婚案件最有价值的是在于前期准备,越早越好。

但反过来作为原告也有一定的劣势,原告作为要求离婚的一方,假设对方不同意离婚的话,你就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双方夫妻感情确已破裂,提供证据证明对方在婚姻当中有过错。

对于财产和子女,你需要证明你直接抚养孩子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或者你要求分割的财产你也同样需要提供证据证明。

但你若无法提供充足的证据,法院就可能不会支持你的诉求。

且对于先提出离婚的一方,希望早日离婚的心态一般会比对方强烈一些,对方可能就会抓住你急于离婚的心理,以坚决不离为手段,迫使你在财产方面或其它方面让步。

为了早日解除婚姻关系,早些摆脱,你可能就不得不在财产方面或其它方面考虑让步,以达到“拿钱买时间”的目的,从而早些离婚,而这主要看你的心态对离婚的迫切程度、以及自身的心理因素了。

以上就是对离婚先起诉是否会对自己不利的解答,根据民事诉讼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定,此时起诉的一方需要实际提供证据才行。

当然,要是没有有效的证据,那么法官就不一定会支持其诉讼请求,最后的判决也就有可能对其不利。


有法律问题?北京律师为您在线解答
展开全文
看完仍有疑问?想要更详细的答案?
更快速 更准确 更全面
更多

离婚热门文章

  • 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1年内或中止妊娠后6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女方提出离婚的,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
    112115次阅读2022.08.16
  • 根据《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13条规定,非财产案件按照下列标准交纳:离婚案件每件交纳50元至300元。涉及财产分割,财产总额不超过20万元的,不另行交纳;超过20万元的部分,按照0.5%交纳。
    13544次阅读2022.08.15
  • 离婚证不可以在异地办理,必须在一方户口所在地进行办理。如果双方同意协议离婚,并非必须到颁发结婚证的民政局办理离婚手续,可以到到任何一方的户籍所在地办理。如果双方不同协议离婚,则需要到被告住所地(住所地是指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是指居住满1年以上的地方)的基层法院诉讼离婚。
    784484次阅读2022.08.15
  • 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者终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但是,女方提出离婚或者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除外。
    9461次阅读2022.08.15
  • 1、提供结婚登记证书。2、提供婚姻基础状况的相关证据。3、提供婚后感情的证据材料。4、提供引起离婚主要原因的证明材料和证人线索。5、提供子女的相关资料。6、提供关于财产的证明材料。7、提供双方收入和债权债务的相关证据。
    13685次阅读2022.08.14

想获取更多婚姻家庭资讯

微信扫一扫

想获取更多婚姻家庭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