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纠纷 > 劳动合同 > 不给补办劳动合同怎么办?

不给补办劳动合同怎么办?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9.21 · 5616人看过
导读:如果用人单位不给劳动者补办劳动合同,那么劳动者直接向劳动仲裁部门发起劳动仲裁,如果劳动者对仲裁的结果不满意,还可以直接走法律程序,向法院提起上诉,因为给劳动者发放劳动合同,本来就是用人单位的义务,是不得违反的。
不给补办劳动合同怎么办?

一、不给补办劳动合同怎么办?

这种情况可以直接向仲裁委员会发起劳动仲裁。

1、给原用人单位写出书面申请,请求补发解除劳动合同证明

2、单位拒绝办理,以该理由向当地劳动仲裁机构申诉

3、劳动仲裁的裁决书,即是解除劳动合同证明。

还有一种方案,就是去当地劳动局劳动关系可调取,但一般也会推到原单位补办。

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的,应当及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经建立劳动关系,但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二、签订劳动合同的主体有哪些?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的主体与其他合同关系的主体不同:其一,劳动合同的主体是由法律规定的具有特定性,不具有法律资格的公民与不具有用工权的组织不能签订劳动合同;其二,劳动合同签订后,其主体之间具有行政隶属性,劳动者必须依法服从用人单位的行政管理。

1、劳动者

需要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象,按照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改革要求,需要签订劳动合同的对象包括:新招用的劳动者、原有的固定工以及原固定工身份的特殊人员。所谓原固定工身份的特殊人员,是指根据劳动部关于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的通知和贯彻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的以下人员:

①存在着劳动关系而没能履行劳动义务的特殊人员。例如,用人单位的“富余人员、放长假”的职工,长期被外单位借用的人员、带薪上学人员,请长期病假人员、停薪留职人员,被派到合资、参股单位人员;

②企业、事业单位的党委书记、厂长或经理等。

2、用人单位

需要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需要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包括:中国境内的企业法人,个体、合伙制非法人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特殊类型经济组织,如租赁经营(生产)、承包经营(生产)的企业等等。

所以劳动者一旦和用人单位有了事实劳动关系,那么用人单位必须给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如果没在一个月之内签订,那么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补办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必须要补办,而且还应该给劳动者发放双倍工资,进行没有签劳动合同赔偿


网站地图
延伸阅读:

更多#劳动合同相关

  • 公司做法违反劳动合同法,公司疏忽没签合同,员工有权拒绝补签,可以申请仲裁,并主张双倍工资。
    2024-06-03 1195次阅读
  • 2024.08.06 1727次阅读
  • 如用人单位因终止劳动合同而未提供经济赔偿金,请您首先尝试与其进行协商以寻求问题的妥善解决。倘若此类努力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您可考虑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进行投诉或者举报,请求其介入展开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此外,您也有权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用人单位承担发放补偿金之法律责任。在此需特别提醒您,申请仲裁存在时效性规定,通常为一年。若对仲裁结果持有异议,您仍有权利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024-10-21 1475次阅读
  • 2024.09.14 2179次阅读
  • 根据我国现行相关法规,用人单位有责任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倘若发生用人单位不予提供劳动合同的现象,这无疑违反了法律规定,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成潜在威胁,例如在劳动争议案件中,劳动者将面临举证困难,无法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在此种情况下,劳动者依法享有索取劳动合同的权利,若用人单位仍坚持拒绝,劳动者可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进行投诉,或通过提起劳动仲裁的方式,以切实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024-10-22 827次阅读
  • 2024.08.15 7012次阅读
  • 劳动合同丢失且单位不配合时,可向原单位提交书面申请协商补发解除劳动合同证明。如协商无果,可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等调解机构求助。若调解不成或对方不履行协议,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2024-10-28 1435次阅读
  • 2024.09.29 3529次阅读
  • 倘若在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时未给予应有的赔偿款,建议您首先尝试与其进行友好磋商,明确指明其所采取的举措不符法理,并坚决主张为之支付相符的赔偿款金额。若经过反复沟通无法达成共识,可选择向当地的劳动监督机构进行投诉举报,让他们来负责对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及妥善处理。另外,您还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正式申诉请求,不过请留意,申请仲裁是有法律时效约束的,通常来说为期一年。
    2024-10-15 1200次阅读
  • 2024.05.21 3334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劳动合同最新文章

遇到劳动合同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